首頁 娛樂 > 正文

隆回縣昔日貧困戶搬出大山開啟幸福新生活

“感謝黨和政府把我從山窩窩搬出來,讓我過上了幸福生活……”7月17日,在隆回縣七江鎮高家易地搬遷安置點,安置戶黃吉元向前來調研的中國人民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調研組介紹道。

黃元吉全家6口人,老家在七江鎮寨沖村12組的深山老林,生產生活極不方便。2018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一家人下了山。他在安置點管委會擔任副主任,并從銀行無息貸款買了一輛挖機在本地干活;妻子馬桃花在當地做保潔員,并在就業幫扶車間務工,家庭收入穩定。

據悉,在隆回縣,像黃元吉一樣“搬出大山,遷入幸福”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共有2420戶9650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村民變居民 生活有滋味

“在山里生活習慣了,下山進城,還是有點不適應。通過政府的一系列后續幫扶,我們慢慢融入新生活……”家住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思源小區的劉道生抿著嘴笑道。

為了推動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生活,隆回縣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推進服務智能化,實現管理精細化,著力解決搬遷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一方面,建立“小區管委會+物業公司+樓棟長”的“三位一體”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構建“黨支部+黨員+群眾”的黨建網格,動員黨員參與小區管理。同時,完善自治、法治、德治、善治“四治合一”的社區治理體系,建立社會救助、群眾互助、糾紛調解等志愿性服務組織10余個,選聘精明能干的搬遷群眾72人擔任樓棟長,組織開展籃球賽、中秋茶話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安置小區內建立養老服務中心、圖書館、籃球場、充電樁、停車場等生活服務設施。圍繞就近就學,該縣投資4000萬元在興業小區附近新建了城東公立幼兒園,提供600余個學位;投資3000萬元在思源學校擴建一棟教學樓,增加1000個學位。

農民變工人 就業有保障

縣城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小區興業小區的居民范桂貞,工作日吃過早餐就去和碩鞋廠上班,從家到工廠步行僅十來分鐘的路程。她說:“以前在家是個農民,做夢都想當工人。沒想到易地搬遷圓了我的夢,家門口就業很方便……”

近年來,隆回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持續增收作為后續扶持工作的關鍵,細化幫扶措施,拓寬群眾就業渠道,最大力度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安居樂業。截至目前,全縣搬遷群眾中有勞動意愿且已就業的達4220人。

該縣深化與廣州、深圳等地的勞務協作,進行“點對點”對接、“門對門”輸送。同時,舉辦專場招聘會,開辟就業信息宣傳欄,開展線上服務,創辦全市首家“零工驛站”。該縣還因人因崗開展培訓,今年來培訓搬遷群眾129人。

圍繞農業、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領域,該縣推動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小、技術門檻低的“以工代賑”項目,共吸納148名搬遷群眾就業。通過因地制宜引進就業幫扶車間,引導搬遷群眾就地從事傳統手工藝制作、農產品加工、來料加工,目前全縣共建成易地搬遷就業幫扶車間9個,吸納391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12家專業合作社,結對幫扶易地搬遷家庭455戶。該縣還開發了光伏發電管理員、護林員、公路養護員等公益性崗位,安置97名困難群眾就業。

家業變產業 致富有奔頭

“我以前跟著別人去打工,現在當上了勞務經紀人,總算有了自己的產業。”從小沙江鎮搬進縣城的康紀平說,易地搬遷進城后,最大的特點就是“家業變產業”。

該縣堅持將后續扶持產業發展與縣域經濟發展統籌謀劃,著力構筑“縣有特色產業、鎮有產業基地、戶有產業項目”的后續產業扶持體系,實現所有易地扶貧搬遷戶產業幫扶全覆蓋。

在全力推動“以工代賑”政策向安置點發展產業重點傾斜的同時,該縣將鄉村振興產業幫扶各類優惠政策向安置點傾斜,出臺《易地扶貧搬遷戶后續扶持農業產業幫扶工作方案》,激發搬遷群眾產業致富內生動力。

通過推行“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易地搬遷戶”的聯農帶農幫扶模式,該縣2420戶9650名搬遷群眾享受到產業幫扶收益,戶均增收400元以上。

對搬遷群眾中自主發展產業的脫貧戶,該縣采取“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易地搬遷戶”模式簽訂產業幫扶合同,由幫扶主體通過產前產業確定、產中技術服務、產后保底回收的方式進行直接幫扶。對無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實行委托幫扶分紅增收。

隆回縣在易地搬遷中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助力搬遷群眾融入新生活,真正讓搬遷群眾住得穩、過得安、有奔頭。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