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房產 > 正文

世界最古老日報停刊了,科技雜志也在被時代巨浪吞沒

日前,美國著名地理雜志《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解雇了19名專職撰稿人,之后其內容將由自由撰稿人和留下來的少數編輯完成。同時,《國家地理》宣布明年起將不再在街頭報刊亭出售紙質版雜志——訂閱讀者可繼續通過郵寄的方式獲取。

《國家地理》是探索世界的最佳指南,它不僅是一本雜志,更是一份文化、一種生活態度,其擁有 135 年歷史,全球訂戶超 180 萬,曾擁有超過7億讀者,影響了無數人。


(相關資料圖)

《國家地理》壯士斷腕,徹底擁抱互聯網時代的做法,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紙媒的轉型之路。 6 月 30 日, 1703年面世、世界上最古老的日報《維也納日報》發行了最后一期紙質版,此前也有多家世界知名的紙質報紙和雜志停刊。

與紙質報紙停刊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媒體的如日中天。人們的注意力正在轉移到手機、平板、PC、智能電視等新型智能終端的應用上。

在科技媒體行業,“停刊”事件也在陸續上演。 《電腦愛好者》(普及版)休刊于2023年1月(《電腦愛好者》(半月刊)保持正常出版),《計算機世界》紙質版休刊于2022年。 余下在堅持經營的科技報刊雜志,正在積極轉型新媒體,在牢牢抓住訂閱用戶的同時,在網站、App和新媒體平臺上服務讀者。

圖源:計算機世界官方微信

曾經引領我們游歷電子科技世界的科技雜志與報紙,一邊推動著PC、手機普及的浪潮中,一邊卻不小心被PC和手機掀起的互聯網浪潮吞沒。

為迎合大眾口味,放棄了部分發燒友讀者

“感覺內容不太行”,在一家售賣雜志的書店,小雷隨機跟幾位在翻看雜志的讀者聊了聊,沒想到其中有一位讀者與小雷一樣,曾經也是《計算機世界》等科技雜志的忠實粉絲。 對于這類刊物沒落的原因,他的看法跟很多人不一樣:不應該將一切都歸咎于紙媒的沒落。

當我問及他對電腦刊物的印象時,小A回憶了一下:“小時候看感覺還不錯,里面有許多有用的知識,不過后來就感覺水平逐漸下降,基本上都是一些很淺顯易懂的技術或是內容,軟文開始多了起來,說實話也不記得是什么時候開始就沒有再看了,后面多數時間都是泡論壇和QQ群,那時候論壇大佬是真的多。”

對于這個回答,我并不感到意外,因為小雷自己也經歷過這個階段。作為面向普羅大眾的科普類雜志,電腦科技類刊物雖然早期有不少硬核內容,但是隨著讀者年齡段的下降(互聯網原住民接觸電腦的時間越來越早)和受眾群體的不斷變化,多數內容都變得淺顯化以迎合大眾口味,硬核內容可能幾期才會出現一篇。

小A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從小家境就不錯,2000年就開始接觸計算機,這個嶄新的“大玩具”為小A打開了新世界,而學校圖書館里的計算機類雜志就成為了他的啟蒙書。

“那時候了解計算機的人很少,就連學校里的老師都沒幾個懂的,如果沒有圖書室里的書,我估計也就只會把電腦拿來打游戲”,小A笑道:“不過其實大多數時間也確實是拿來打游戲”。

很多人對PC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電子游戲,刺激的虛擬世界很容易就讓人沉迷其中,以至于一度讓PC游戲獲得了“電子鴉片”昵稱。不過,小A與其他人不太一樣,他非常熱衷于游戲,甚至想自己制作游戲,而圖書室就成為了他的知識寶庫, 《大眾軟件》讓他了解了各種游戲設計、思路和故事,而《電腦愛好者》《計算機世界》等雜志則讓他對PC、編程等有了深刻的了解。

“雖然都不是很深奧的知識,但是對當時的我來說已經算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如果沒有那些雜志,我估計不會成為一位軟件工程師”,如今任職于一家游戲公司的小A,主要負責游戲引擎的優化等方面工作,工作之余也會制作一些游戲MOD,如今正在制作一個獨立游戲。

在聊天中,我們都對《計算機世界》曾經的一篇封面文章印象深刻,那篇文章當時也在互聯網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后續《計算機世界》還因此對外道歉。如果是老讀者,或許對那篇文章都會有印象,至于具體的文章內容,小雷不便多說,直到的讀者可以留言討論。再多說一嘴,當年那篇文章的作者如今已成為新銳巨頭小紅書分管內容的高管,這個世界真的很小。

曾經的時代引領者,如今被時代浪潮吞沒

正是《計算機世界》等計算機科普經典刊物,啟蒙了許多日后的業界大佬。

互聯網大佬周鴻祎在14歲時閱讀《少年計算機》這份雜志時,了解到了蘋果、微軟這些科技互聯網公司,便立志以后的人生要從事互聯網工作。大三時,周鴻祎在西安交通大學的圖書館讀到了《硅谷熱》,這本書讓他如癡如醉,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互聯網創業生態,3721的種子就此埋下。

大家熟悉的雷軍跟電腦刊物也頗有淵源。1996年10月4日,時年27歲的雷軍已成為金山軟件總經理,他在《電腦報》上發表一篇文章《 》,這時候就展現出其異于常人的抱負以及眼界:

……

我的未來是明確的,開發出高質量的適用社會的產品,為社會創造財富。

……

有人認為程序員沒有什么了不起,不過是一種熟練工種而已;也有人把編程說成是藝術創作,捧上天。這兩種意見爭論比較激烈,甚至可以說針鋒相對。

我們換個工種來看,石匠應該是熟練工種,跟藝術似乎沾不上邊。但正是這些石匠,給我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文物古跡,如樂山大佛、莫高窟等等。應該說這此石匠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文化財富。我認為編程的工作和石匠比較相似,是技術,也是藝術。

(圖源:《電商報》微博)

今天的小米,是雷軍年輕時的夢想的一部分。雖然雷軍不再編程,但小米卻在用一款款口碑極佳的科技產品俘獲用戶,這背后有大量技術人的心血投入。

經典電腦雜志不只是潛移默化地成就了大佬, 也影響了許許多多你我這樣的人,說是“領路人”名副其實。

圖源:知乎

“說一本雜志改變了整個人生有點過,但是它們確實影響了我的選擇,現在想想也還是挺懷念那時候的”。小A從我這里聽到《計算機世界》等刊物的紙質版已經休刊后,也是無比唏噓:“不知不覺間已經過去這么多年了,沒想到這些雜志居然都沒了。” 直到休刊才被老讀者想起來,這些雜志和報紙的命運之慘可見一斑。

“互聯網的興起,確實改變了許多東西,可能連雜志社也沒有想到手機的普及會這么快”,小A這句話讓我深表贊同,從功能機時代到智能機時代的時間,不過是彈指一揮間。在智能手機的沖擊下,PC的市場份額也在逐年下降。

人們的注意力,先從紙媒轉移到PC,接著很快從PC轉移到手機,到了手機上,又先后從圖文信息流平臺轉移到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這一階段,《計算機世界》們的讀者,先被天極網、DoNews、TechWeb、CSDN、太平洋電腦網等等老牌電腦PC、互聯網、程序員論壇搶走,接著又被移動端新媒體“大號大V”們爭奪,如今方興未艾的UP主成了凝聚發燒友目光的新焦點。

時代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計算機世界》們原本引領著時代,后來也想法設法緊跟著時代,奈何時代突然拐了個彎。

經典科技刊物很努力,新媒體轉型任重道遠

1996年,雷軍也學會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技術必須要取得商業成功才有價值。當年金山軟件為了抗衡微軟Office耗時三年研發辦公軟件盤古,結果銷量慘不忍睹。更麻煩的是,WPS 也賣不到動了,公司陷入困境,甚至差點發不出工資。雷軍通過線下賣貨的方式了解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開發了《電腦入門》等一系列暢銷軟件,讓金山找到了活下去的路。

技術面臨商業化的坎,經典電腦雜志也一樣:內容是核心價值,但商業化也是繞不過的話題。不論是用戶付費購買雜志還是品牌投放廣告,任何一家雜志社或者說媒體都需要有可持續且健康的商業模式,只有正向的現金流才能讓創作者有體面的收入,進而保持內容持續輸出,否則也終將難以為繼。

其實,《計算機世界》等刊物也進行過積極的自救,比如讓刊物更貼近普通用戶的喜好,大量地報道資訊類新聞,一方面可以吸引普通讀者的關注,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廠商的關注,以期獲得更多的廣告投放。

隨著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媒體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品牌們很快發現了新大陸:互聯網傳播可指數級增長,一款新產品上市后只要進行互聯網投放,只需短短數日就能傳遍大江南北,引起全國網民的注意。與此同時,隨著電商的發展,互聯網廣告投放還可與訂單轉化直接結合,相關數據可以清晰追蹤,投入產出比清晰看得見。

遠超傳統紙媒的投放能力、速度和效果,使得新媒體獲得了多數品牌廠商的青睞,投放預算也向新媒體傾斜。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錢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的流動,于是,傳統紙媒的一些編輯要么跳槽到品牌甲方/乙方,要么自立門戶投身新媒體行業,而新入行的人則大多選擇門檻更低、待遇更優且更具未來的新媒體機構,老牌雜志報紙在人才上逐漸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問題。

僅靠少數老編輯顯然無法維持大量高質量文章輸出,這不可避免地對雜志內容質量造成一定影響。與此同時,紙媒也無法跟上互聯網“短平快、碎片化、多媒體”化的內容消費需求。

當你在雜志上看到一款半個月前發布、討論熱度都已經過去的產品時,大概率會產生“這有什么好看”的想法。硬核內容或許會吸引你,但是新媒體中也不乏高水平的創作者。 還有,新媒體有視頻、有短內容,讀者可與創作者互動討論,更重要的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免費的。于是, 雜志報刊的訂閱也就變得不再“必要”。

失去了“時效性”、“互動性”和“多樣化”的資訊雜志,本身的吸引力就沒了一半。即便一直堅持高水平的制作,恐怕也只是勉強續命,即使是《微型計算機》這樣的高水平刊物,如今發行量也只是堪堪支撐而已。

(圖源:雷科技,對二維碼馬賽克處理不是不想導流,而是因為會被限流)

沒有什么是永恒的,新時代總會逐漸淘汰掉舊時代。

報刊亭正在消失,新媒體大潮洶涌澎湃

如《微型計算機》《電腦報》等還在堅持的科技電腦刊物,不少也建立了新媒體部門,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征戰市場。

為了迎合電商化的消費趨勢,《微型計算機》還在封面放上了淘寶店的購物入口,用戶掃碼即可下單。 不過 小雷在其網店發現,銷量最高的雜志付款人數也只有兩位數。 雖然《微型計算機》很努力,但現在還在看紙質雜志的人確實太少了,這些購買者里面可能還有部分是發燒友買來收藏抑或單純地充值信仰。

圖源:雷科技

而《計算機世界》等紙媒已停刊的媒體則擁有了 以及新媒體矩陣,老讀者們記得多多支持一下:

圖源:計算機世界官網“計世網”

《電腦報》如今依然活躍在舞臺中央,單周發行量高達數萬,與此同時 也有著豐富的內容,定位為“專業、全面、及時的數碼產品集合站”:

(圖源:電腦報官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電腦報還面向發燒友讀者推出了不少自營產品,比如“蘋果手機擴容U盤”。在一種科技類紙媒中,其新媒體轉型和商業化探索算是“漸入佳境”。

不過今天新媒體一直在劇變,文字類新媒體也遭到短視頻沖擊。當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能夠在短時間內表達更多信息、給予讀者更直觀感受的視頻,成了主流信息載體,很多人正在喪失閱讀大量文字的時間、能力和耐心。《微型計算機》們又能否抓住新時代的潮流呢?

從書店走回地鐵站的路上,小雷路過一家報刊亭時下意識地駐足,瀏覽著攤位上的雜志。曾經占據報刊亭超80%面積的各類雜志,如今蜷縮在報刊亭展示墻的角落,前臺則已變成了玩具、小吃、香煙、檳榔和飲料的陣地,多數大眾熟悉的雜志不見蹤影,還在售賣的雜志除了《意林》《讀者》和一些時尚雜志外,大多是數月甚至數年前的存貨,或許只是攤主賣不出去的庫存。

圖源:雷科技

見我停留,攤主熱情地招呼著:“有凍飲,要嗎?”,即使我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她背后的報刊墻上,但是攤主仍然認為我是來買水的。“給我瓶怡寶吧”,攤主聽罷熟練地從冰柜中掏出一瓶怡寶,“兩塊”。考慮到報刊亭的位置在地鐵口,這價格倒是便宜得有點讓人意外——隔壁便利店的礦泉水已要3元一瓶。

或許也正是得益于地鐵口的龐大人流量,這間報刊亭才能在如今都還堅持著——與其叫報刊亭,不如說是人流中矗立的一個小賣部或者說便民點。 這樣的變化在全世界都在上演,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要停止在報刊亭出售紙質版,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喝著怡寶,繼續瀏覽著報刊墻,終于在頂層看到了一本感興趣的雜志《微型計算機》,而且月份頗新,是2023年的6月刊,頓時有種久逢故友的喜悅,讓攤主將雜志拿給我,掃碼付款后,我拿著雜志走進了人流涌動的地鐵口。

我希望背后的報刊亭一直都在,正如我希望《微型計算機》《電腦報》《計算機世界》《電腦愛好者》們不要消失一樣,它們是科技黃金時代的注腳,也是我的青春記憶。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