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服務 > 正文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研究能源轉型問題需要關注氣候因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 上海報道


【資料圖】

9月7日,全球環境科學家大會暨第七次全球環境展望第二次作者研討會主論壇在上海召開,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代表齊聚一堂,共謀全球環境治理大計。

作為本次大會的核心分論壇之一,2023世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會能源可持續發展平行分論壇同步召開。本次分論壇由同濟大學、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主辦,同濟大學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承辦,21世紀經濟報道協辦,吸引了來自政府、高校、協會、企業等百名中外嘉賓,共話全球能源轉型與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在本次分論壇上,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發表了題為《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的主旨報告。

近些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宣布,今年的7月成為自1940年以來最熱的7月。種種異常的氣候現象反映出,全球必須行動起來,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應對挑戰。

許小峰在談及氣候變化的背景時提到,早在1824年,法國著名科學家傅里葉就首次提出地球大氣層的隔熱效應。此后,諸多科學家相繼驗證和完善這一理論,進而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

一些實質性證據更是證明了氣候變化的存在。例如,著名的基林曲線提供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增加的重要證據:第一次測量平均濃度為315ppm,2022年5月已達421.57ppm。

獲得了20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日本氣候學家真鍋淑郎則通過復雜的動力模型揭示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如何導致全球氣溫增高的物理機理。

許小峰表示,從科學認知、檢驗印證、模擬計算到系統思維,人們對溫室氣體對全球溫度的影響和全球氣候變化機理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即人類活動確實可以對氣候環境造成顯著變化。“若無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是-18度,而非現在的15度。”

隨著全球平均溫度的不斷增加,2022年夏季北半球發生破紀錄的高溫熱浪事件。而高溫事件之后,全球部分國家和地區在今年又經歷了最潮濕的7月。“無論是從全球還是中國,都可以看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情景。”許小峰表示。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意味著什么?許小峰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當量化分析確認極端事件出現頻發態勢時,令人擔憂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是否出現了系統性改變,或用大眾化一些的概念來描述,我們的生存環境是否進入到了不利的‘新常態’”。

許小峰注意到,最近,世界天氣歸因組織(WWA)的科學家評估了氣候變化在多大程度上對北美、南歐和中國三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七月極端高溫的可能性和強度。結論認為,熱浪是最致命的自然災害之一,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于與熱有關的原因,且目前的全球死亡率數字很可能被低估。

“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這些高溫事件將極為罕見,甚至不會發生。”該組織得出的結論進一步認為。

那么,頻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否意味著地球氣候系統在走向另一個壞的平衡點呢?在許小峰看來,這是當前人類社會無法回避且最需要關心迫切解決的問題。

在分析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之間的關系時,許小峰表示,從新能源發展需求,到資源、生產、應用等各個環節,都與氣候密切相關。“研究能源轉型問題,要注意氣候因素。”

“全球和我國能源轉型確實已經取得顯著進步和成效,但達到實現綠色轉型、低碳發展設定的目標尚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小峰指出。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