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計劃 > 正文

創原會走進高教社丨群英薈萃探索云原生實踐與AI創新的最佳路徑|焦點速看

由創原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下文簡稱:高教社)聯合舉辦的暢聊云原生[第十期],榮幸地邀請到高教社信息部負責人楊京峰、面壁智能CEO&知乎CTO李大海、中國信通院云大所云計算部副主任劉如明、華為云容器資深架構師王雷博進行聯合內容創作,活動期間,產業精英、技術專家、學術大咖齊聚進行零距離交流,探索企業云上創新和精益運營的最佳路徑。

參會嘉賓合影

6月17日下午,創原會“暢聊云原生 · 走進云原生企業”活動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好內容,原來是這樣打造的”為主題,邀請了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國青年報、知乎等20多家企業的云原生精英,圍繞云原生、AIGC等話題展開了主題分享與深入交流。


(資料圖片)

視頻加載中...

云原生在高教社應用與智能審核的落地

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部負責人 楊京峰

高教社一直堅持以技術創新推動管理創新和業務創新,通過引入云原生技術,高教社希望能實現如下訴求:

多環境間快速移植:減少業務軟件對服務器的依賴,可以在多個環境間快速移植 研發過程簡單高效:實現CI/CD,讓軟件研發過程更加高效,提升團隊研發效能 服務能力穩定可靠:提供可靠、穩定的平臺服務能力。具備高災備能力 業務成本合理降低:共享資源、按需使用,避免閑置資源浪費,從而降低成本 服務安全可靠:多層次的安全措施,全面保證服務、數據的安全性 故障觀測更高效:可觀測基礎設施、應用程序等,以了解它運行狀態,便于進行優化&定位問題

基于以上統一目標,高教社信息技術部楊京峰主任及其團隊成員還結合不同業務各自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的云原生架構進行改造,據楊京峰介紹,“我們完成了開發過程、計算平臺、存儲平臺、業務平臺的云原生化改造,構建了CI/CD、多云資源統一管理、存儲遷移上云、容器化改造、業務安全建設與保障、業務可觀測等6大能力體系,完成了96條自動化流水線的建設,53個服務的容器化改造、38個服務的Serverless化改造,實現了項目的既定目標。”

與此同時,隨著高教社各平臺內容資源的大量積累,在內容審核、數字化內容制作方面也面臨重重挑戰,高教社還基于云原生和AI技術,推出了智能審核平臺,可以對文本、文件、公眾號內容、圖片、視頻等多種類型文章實現自動化審核,提升了內容的創作與審核效率。

大模型時代,會讓討論更精彩

面壁智能CEO & 知乎CTO 李大海

隨著新媒體平臺內容準確性和即時性不斷升級和提高,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日常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而AGIC作為新型的媒體內容生產方式,可以根據不同的關鍵詞和語境進行分類和分析,從而幫助內容創作者更好地了解受眾的需求和興趣,進而更快速、更高效地生產出大量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內容,極大的改變了內容生產和消費的方式,以及商業模式。

面壁智能CEO & 知乎CTO 李大海介紹說:“內容的數量、質量是知乎的生命線,我們希望能通過AIGC來提升知乎的內容討論質量,并率先進行了嘗試,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接下來我們將考慮為不同的內容創作者提供個性化的大模型,有望讓AIGC生成的內容保持創作者原有個性與風格,同時內容創作效率也預計會有數倍、數十倍的提升。此外,通過AIGC還將提升對內容的理解和摘要能力,幫助消費側用戶更高效、準確地查找有價值的內容。”未來,AIGC必將帶來更多高價值、高品質的創新內容呈現,為內容創作行業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AIGC時代云原生產業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中國信通院云大所云計算部副主任 劉如明

在隨后的演講中,來自中國信通院云大所云計算部副主任劉如明對AIGC時代云原生產業和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和介紹。

過去十年,云原生在經歷短暫的萌芽期和發展期后迅速進入爆發期,對傳統技術棧產生了顛覆性變化,如今云原生在市場、技術、生態、產品各個方面都有了全面的發展,如:市場規模放大明顯、核心技術發展到較高水平、開源技術生態逐步完善、商業產品整體形態趨于成熟等等,基于云原生技術底座的更大一波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即將到來。

AIGC的高速發展同樣也享受了云原生理念和技術帶來的紅利,劉如明認為:“云原生以其彈性、敏捷、靈活、易擴展等顯著優勢,為人工智能領域提供創新動力,促進了AIGC的快速發展,在此過程中,云原生技術為AIGC提供超大規模并行計算的統一調度分發、多維應用部署、離散訓練和在線微調等一系列能力,極大的提升資源利用率、模型訓練效率,并顯著降低了模型訓練成本。“

云原生基礎設施加速AI創新

華為云容器資深架構師 王雷博

AIGC、大模型、自動駕駛等場景催生了大規模算力需求,給傳統的基礎設施帶來了新的挑戰,目前AI算力需求增長規律大約每隔3-4月翻倍,而摩爾定律是18個月翻倍,全球算力有告罄風險,加上全球IDC的資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使得原本就不足的算力變得更加緊張。

除此之外,大模型參數量呈指數級上升,訓練過程中涌現的巨大通信量對網絡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從近幾年各行業頭部企業的應用實踐來看,基礎設施的云原生化已經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最優解,Gartner曾預測,到 2023 年 70% 的 AI 應用會基于容器和 Serverless 技術開發,越來越多地 AI 業務比如自動駕駛、NLP 等也正在轉向容器化部署。

華為云作為云原生領域的領導者,長期致力于云原生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以優質的云原生基礎設施產品服務于各行業客戶,并持續三年保持國內容器軟件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華為云資深架構師王雷博在演講中介紹道,華為云云原生基礎設施實現大規模算力多樣性供給、細粒度管理和智能調度,以及在線、離線業務的混合部署、跨云、跨集群調度,進而降低業務的通信開銷和使用成本,在保障應用性能的同時,有效的提升資源利用率。

創原會 · 暢聊云原生,用觀點鏈接“一群人”的智慧,走進云原生企業系列活動則為更多的企業提供了相互了解、學習、互助的機會,讓更多的新云原生企業能上好云、用好云、管好云。

關注 ,了解更多資訊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