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濟 > 正文

浙江安吉把風景變成產業,走出一條綠色經濟發展之路

浙江省安吉縣位于浙江北部,曾遍布水泥廠、礦場和印染企業,污染嚴重。如今,這里已是全國首個生態縣,在全國率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年來,安吉縣把風景變成產業,將美麗轉化為生產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綠富兼得,走出一條綠色經濟發展之路。

生態立縣

20多年前,安吉人想致富。余村靠著山上優質的石灰巖,創辦水泥廠,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00多萬元。這一產業,讓余村成為安吉縣第一個有線電視村、第一個有水泥路的村、第一個通自來水的村……

“20世紀90年代,村里每天進賬1萬元,是響當當的全縣首富村。”村里的老會計王月仙說。

然而,經濟的發展掩蓋不住溪流渾濁、塵漫天。這一發展模式,隨著1999年安吉縣實施生態立縣戰略而終結。2003年起,余村通過民主決策,關停整治村內的礦山、水泥廠等。

村民趙水根參與了當年的民主決策。他回憶說:“當時的會上,村民小組長、老黨員和村民代表一致通過了關停整治決定。”這位曾在礦山當過炮工的村民,轉行辦起竹筷加工廠。后來,為了響應全村深度保護水環境的倡導,他把廠關了,改造成民宿。“作為一個余村人,保護環境是頭等大事。”趙水根說。

2004年底,余村石礦全面停產,對礦山進行了復墾復綠。

2005年8月15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此提出。安吉縣決定走生態發展之路,有所為有所不為。

發展旅游產業

放棄了污染企業,絕不是放棄了經濟發展。安吉縣選擇了綠水青山,發展起旅游產業。

農村美不美,關鍵在生態;農村強不強,主要看產業。余村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引導村民發展休閑產業,走上發展綠色經濟轉型之路,通過全力提升周邊環境,一大批企業轉型發展休閑產業,逐步形成河道漂流、戶外拓展、休閑會務、登山垂釣、果蔬采摘、農事體驗的休閑旅游產業鏈。從2005年到2019年,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從80余人增加到500余人,村集體經濟收入從91萬元增加到521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從8732元增加到49598元。

與此同時,安吉縣把非物質文化資源、社會資源、產業資源都變成了重要的旅游資源。將全縣213個非遺文化民俗藝術項目組成67個民間藝術團,時安排在91個文化禮堂表演,節假日受邀在各大景區獻藝;散落在城鄉的1個生態博物館、12個專題館和26個地域文化展示館,組成了生態博物館群。

立足“綠色”這一優勢,安吉縣成為海內外客商的投資目的地。投資170多億元的上影安吉影視產業園,將形成涵蓋電影學院、影視博物館、影視拍攝及后期制作中心等各種主題的新型業態;總投資100億元的海游天地度假城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拓寬致富通道

先富幫后富,奮進“十四五”。2018年以來,安吉縣深入開展扶貧工作,向湖南古丈、四川青川和貴州普安、沿河及雷山“三省五縣”開展白茶苗捐贈工作。通過打造高標準茶葉基地、推動高水產業融合、構建高效率幫扶等舉措,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如今,受贈地區與安吉縣進一步互學互鑒,分享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在推進茶旅融合、品牌打造等方面共同發力,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

這個春天,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的老百姓來說,意義非凡。當地“白葉一號”感恩茶園再次迎來采摘季。3年前,安吉縣向這里捐贈60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經過精心管護,如今的茶山已成為當地百姓致富的“金山”。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這樣的故事不斷上演。截至今年3月,安吉縣累計捐贈茶苗2240萬株,種植6217畝。受贈地區逐步形成了一套帶動本地村民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鄒倜然

關鍵詞: 安吉縣 產業 生態 綠色經濟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