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濟 > 正文

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高速增長,互補性的貿易結構逐步形成

海關總署9月1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雙邊貿易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東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國連續12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今年前8個月,我國對東盟進出口5539.2億美元,增長33.3%,占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4.5%。

貿易規模快速壯大結構優化

30年間,我國與東盟貿易發生巨大變化。據海關統計,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由1991年的83.6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6852.8億美元,年均增長16.5%,比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年均增速高出3.4個百分點。

自1991年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以來,我國與東盟國家交往日益密切,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2013年中國與東盟攜手建設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2019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議定書》全面生效,雙邊經貿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對東盟進出口商品種類少、貿易規模小。此后,以紡織服裝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我國對東盟出口比重逐漸提高,同期自東盟進口原油、橡膠和原木大幅增長。進入21世紀,我國對東盟出口機電產品、紡織服裝、鋼材、手機、船舶、家具、水果、汽車和醫藥品等增勢良好;自東盟進口農產品、橡膠、石油、天然氣、煤等初級產品和資源型產品保持較快增長。雙方互補的貿易結構逐步形成。

雙方企業通關享惠更加便利

日,廣西農墾明陽生化有限公司自東盟進口的淀粉在欽州港口岸通關,憑借提交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原產地證書,該批貨物減讓關稅6萬多元。“可別小看原產地證書,這可是幫助我們降低交易成本的‘紙黃金’。”廣西農墾明陽生化集團外貿業務負責人說。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以來,中國海關牽頭與東盟完成原產地規則升級談判并順利實施。對外全面加強與東盟各國海關的溝通和協作,積極推進原產地電子聯網;對內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助力進出口企業充分享受協定的關稅減讓政策。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企業享惠進口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3.3萬億元,年均增幅27%;雙方之間90%以上的貨物可享受零關稅待遇,共計減讓稅款3149億元。

“我國和東盟經濟貿易互補強,增長潛力大。”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李魁文表示,為更好服務企業開展對東盟國家進出口貿易,提供更為科學的決策輔助和信息支撐,海關總署聯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編制“中國-東盟貿易指數”,在第18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首次對外發布,作為雙邊貿易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對推動雙邊經貿合作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邁進起到積極作用。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效應凸顯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中新共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中印和中馬“兩國雙園”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順利實施,有效提升了我國與東盟國家互聯互通水,雙方跨境物流更加順暢。

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線路從2017年的“渝桂新”1條線路拓展為6個方向常態化開行,開行頻次由每周1列增至每天10列以上,已成為西部地區貨物出海出邊的主通道和RCEP框架下連接中國與東盟地區最快速、最便捷的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與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銜接,今年以來累計銜接發送1504個標箱,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可靠運力支撐,充分激發我國與東盟國家貿易潛力。

為保障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的順利開行,通道沿線15地海關簽署《區域海關共同支持“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合作備忘錄》,建立聯絡協調制度,加強業務統籌協調,共同推動區域海關信息共享臺建設,深入推進監管制度創新,疏浚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通關障礙,切實提升通道沿線貿易安全與便利化水

關鍵詞: 中國-東盟 雙邊貿易 互補性貿易結構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