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濟 > 正文

夏糧小麥增產豐收已成定局 政策發力調動地方抓糧的積極性

告別金黃的麥浪,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胡廟鄉的農戶們馬上投入到新一輪的勞作——“照顧”剛種下的玉米。麥茬地里水花四濺,一個個身影正忙著為因高溫少雨而干裂的大地“解渴”,抗旱保苗成了降雨到來前的頭等大事。在驛城區,70萬畝小麥收獲順利結束,52萬畝玉米已種下,新的豐收希望正在孕育。

夏收、夏種、夏管,農時不誤,農作不歇。目前,全國“三夏”小麥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今年夏糧小麥增產豐收已成定局、質量好于常年,雜糧雜豆產量略增,油菜籽產量明顯增加,玉米等夏播已近八成,早稻和秋糧長勢良好,為全年糧食穩產奠定基礎。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產能站穩了13000億斤臺階,2021年,糧食迎來“十八連豐”。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中國人的飯碗越端越穩。

藏糧于地,守好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盛夏時節,江西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的田間地頭,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垠,田間道路寬闊平坦,大小溝渠縱橫相連,呈現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畫卷。在一塊剛剛改造完成的高標準農田旁,正進行田間管理的種糧大戶習新根打開了話匣子,“以前田間道路低洼不平,灌溉用水進不來,全是‘望天田’,耕種、收割全靠人力。現在機耕路、引水渠修到了田間地頭,播種便利、排水通暢、旱澇保收,種田真成了幸福事!”

“農田基礎設施不斷加強,耕地質量大幅提升,提高了糧食產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更高了。”吉州區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龔良彬說。

放眼全國,這樣阡陌縱橫、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不在少數。作為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關鍵舉措,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耕地保護和建設、全面推動藏糧于地的生動實踐。

地之不存,糧將焉附?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為守好這個命根子,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科學合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管控,從嚴落實占補平衡。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加強退化耕地治理,通過耕地土壤酸化、鹽堿化治理試驗示范560萬畝次,推動建立200個集中連片綜合示范區,帶動各類主體治理土壤酸化和鹽堿化。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我國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持續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形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一季千斤、兩季噸糧”優質良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平均每畝糧食產能增加10%~20%。其中,2021年新建成高標準農田1.05億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2825萬畝,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1億多畝,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7200萬畝,夯實了糧食安全基礎。

藏糧于技,瞄準解決吃飯問題的根本出路

陽光下,技術人員開著乘坐式插秧機在連片平坦的田地間來回穿梭,插秧機邊走邊種。不一會兒,秧苗已整齊劃一地立在田間。“一直以來,機械化育秧、插秧是我們的短板,今年通過項目支撐,我們采購了多種適合這里地形的機械設備,水稻種植基本實現全面、全程機械化。”四川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高車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德財告訴記者,“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種植比傳統的人工種植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還能提高質量,保證移栽密度。”

近年來,朝天區以農機化補短板行動為依托,開展農機管理及社會化服務工作,充分發揮農機高效、便捷、智能作用,助推農民增產增收。

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種業種源、農機農藝、農業技術集成推廣等領域全面部署,不斷推動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種業科技創新,搭建種業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快選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國農業種質資源保存體系已初步構建,農作物資源保存總量超過52萬份。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

農業機械化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和基礎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方向升級。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截至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提高近15個百分點;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97%、90%和85%,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分別提高4個、15個和16個百分點。裝備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農機服務成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主力軍,2020年農機作業總面積達70億畝次,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增加14億畝次。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支持促進了農業生產增產增收、節本減損,把“在田的豐收”轉變為“到手的豐收”。

同時,我國積極推進技術集成和推廣,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聚焦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50個主要農產品組建50個相應體系,集合全國800多個科教和企事業單位的2600多名專家進行科技攻關,協作解決產業重大問題,對保障“米袋子”“菜籃子”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策發力,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最新調度顯示,今年夏糧收購開局良好,新麥質量總體較好,小麥收購價格普遍在每斤1.5元左右,遠高于1.15元的最低收購價格水平。記者了解到,目前華北地區小麥收購價格為3000至3100元/噸,收購價格高于去年同期600元/噸,有利于種糧農民豐產又增收。

能增收,才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今年3月,中央財政下達資金200億元,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5月,中央財政下達資金100億元,再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支持夏收和秋播生產,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

為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國統籌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推進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穩定農民收益預期。充分發揮產糧產油大縣獎勵、耕地輪作補貼、農業社會化服務補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等政策資金作用,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牢牢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要調動地方抓糧的積極性。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

從“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到書記、省長共同把糧食安全的責任扛在肩上的轉變,有利于把糧食安全戰略真正落到實處,持續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各地層層壓實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支持復墾撂荒地,開發冬閑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202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4萬畝,增長0.7%,連續兩年實現穩定增長。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廣袤大地上,縱橫田野間,耕耘仍在繼續,豐收持續孕育,大國糧倉根基扎實,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3657億斤,創歷史新高,單產達387公斤/畝,比2012年提高了33.7公斤/畝。

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95%以上,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平均每畝糧食產能增加10%~20%。目前,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超10億畝。(記者 陳晨)

關鍵詞: 夏糧小麥增產豐收 地方抓糧的積極性 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中國飯碗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