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 正文

觀看方式改變 影視創作應怎樣應對

光明日報記者 李蕾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閱瞳

從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到各自捧著手機,從每晚固定時間看到隨時隨地觀看,從按部就班、從頭到尾欣賞到利用技術手段快速瀏覽……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觀眾觀看影視作品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倍速觀看、短視頻觀看等新型觀看方式逐漸涌現出來。這些改變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它給影視創作帶來哪些影響?


(相關資料圖)

視頻網站功能不斷更新迭代

倍速是各大視頻網站利用重復幀和丟失幀的技術控制視頻播放速度,延長或縮短觀看時間的一種功能。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楊洪濤介紹,在錄像機等傳統播放設備上,就有變速播放功能。但這些功能不能保留影像的完整性和聲音的清晰度,只能算是一種內容搜索方式,無法改變觀眾的觀看習慣。

近幾年,各大視頻網站推出倍速功能,在改變視頻播放速度的同時,保證了畫面和聲音的質量,受到了受眾的歡迎。一開始,倍速只有1.5倍速、2.0倍速等幾個選項。后來隨著視頻網站功能進一步優化,又上線了3.0倍速、4.0倍速甚至自定義倍速的功能。除了專門的倍速選項,觀看者還可以通過長按手機、平板電腦屏幕的方式,選擇倍速播放影像內容。

網友“大婷婷”表示,除了開倍速,還有很多快捷方法追劇、看綜藝。比如有些視頻網站推出“只看他”功能,可以只觀看某個人物的相關劇情。再如短視頻觀看,即在短視頻平臺看預告片、劇情剪輯、拍攝花絮等宣傳物料,了解作品內容。“觀看效率越來越高,操作越來越簡便,這些方式逐漸變成受眾尤其是年輕人利用視頻網站觀看影視作品的主要選擇。”楊洪濤總結道。

讓觀眾更加便捷地選擇觀看內容

“在視頻網站功能多樣化背景下,改變觀看方式成了觀眾的‘自然選擇’。”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永昶指出,數字化、信息化時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逐漸習慣了高強度的信息接收方式。而新型觀看方式能提高單位時間內獲取信息的密度,使人們花較少時間了解一部影視作品的來龍去脈,獲得與他人社交聊天的談資。此外,新型觀看方式還適合多種應用場景,契合人們即時性、快進式、淺投入的觀看需求。比如在地鐵里、排隊時,拿出手機看影視作品,就成了打發空閑時間的重要途徑。

當下,觀眾能更加便捷地控制速度、選擇內容。面對不同影視作品時,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地進行加速、減速、“只看他”或跳轉到短視頻平臺等。大學生李欣在總結自己的觀看習慣時說:“如果是強情節、多反轉、高概念的優質懸疑題材、戰爭題材作品,我有時會用0.75倍速揣摩劇情、觀察演員的各種微表情。如果是一些情節拖沓、內容注水的話題劇,我就用2.0倍速快速瀏覽一下故事。”

她的話道出了很多年輕人的觀看狀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影視創作的注水問題。在一項“為什么年輕人愛倍速看劇”的調查中,70%左右的參與者選擇“內容節奏太慢,倍速不影響”。為了獲得更多商業利益,一些創作者以生產供人消費、為人牟利的“電子榨菜”為目標。很多觀眾被冗長的內容消磨得沒了耐心,于是新型觀看方式就成了他們運用技術手段“甩干水分”的務實之舉。

勿讓一味求快的觀看心理帶偏創作

“觀看方式的改變,是觀看終端更新迭代和人們生活方式改變雙重作用下的結果。趨勢使然,本無對錯之分。但這個變化對影視創作生產產生了深遠影響,值得人們深思。”浙江師范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張凱濱如是說。

表面上看,新型觀看方式為觀眾節約了時間成本,讓視頻網站收獲了播放量,為作品提升了話題熱度,實現了“三贏”局面。但如果從業者對這個現象認識不到位,就可能帶偏行業風氣。“碎片化、倍速化觀看容易忽略作品中必要的細節描寫、背景介紹和情緒鋪墊,把人物的心理邏輯和性格特征簡化為人設,把戲劇沖突的發展與激化簡化為名場面,將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簡化為高能反轉。觀眾貌似看懂了劇情,其實未必能理解作品背后的意蘊和價值。創作者若不加區分地迎合受眾一味求快、一心求爽的觀看心理,就會將影視創作引入歧途。”張凱濱補充道。

近年來,部分“爽劇”“熱搜劇”質量不高、口碑不佳,卻獲得了較高的收視成績,這無形中擠占了內涵深刻但節奏相對較慢的精品力作的生存空間。對此,楊洪濤建議,面對新型觀看方式,一味迎合或反對都不是解決之道。正確的應對態度應是盡量避免這種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挖掘其中蘊含的積極因素。我們可以把應對新型觀看方式的過程,當成提高影視創作質量的契機。一方面抵制內容注水,為創作擰干多余的‘水分’;另一方面從劇本創作、敘事節奏、演員表演、鏡頭畫面等方面著手,提升精品意識,補足作品的藝術和思想之鈣。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1日09版)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