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 > 正文

居民理財急尋投資新路,銀行理財產品仍受追捧

7月央行金融數據近日出籠,平靜的數字之下,是萬億資金波濤奔涌:“房住不炒”解鎖巨量資本,“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居民理財急尋投資新路徑。各路機構紛紛出手,積極爭搶這塊理財大蛋糕。亂軍之中,魚龍混雜。投資者更需要仔細甄別,小心選擇。

存款“搬家” 資金在金融領域流轉

日前,央行公布7月份金融數據:7月人民幣存款減少1.13萬億元,同比多減1.21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36萬億元。這意味著,7月份逾萬億居民存款“流出”銀行。

錢去了哪里?

專家分析,這部分資金最終還是會在金融領域流轉,相當比例的存款被投向理財、基金和股市等領域。來自銀行理財、公募及私募基金等方面的數據,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8月13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1年上)》顯示,截至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5.80萬億元,同比增長5.37%。

公募基金二季報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新發行基金361只,環比增長4.63%;資金規模增長12843億元,環比增長5.91%。

8月12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了7月的私募基金月報,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最新總規模達到18.99萬億元,單月猛增了1.1萬億元,是今年增長最多的月份。

閑錢不閑,讓存在銀行的“死”錢活起來、轉起來,這早已成為居民財富的新趨勢。尤其是今年以來,房住不炒釋放巨量資金,資管新規打破剛兌,“拿錢找錢”的需求更加迫切。

打破剛兌 銀行理財仍獲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萬億級別的居民資金大流轉中,一些新的理財趨勢漸成行業主流,但投資者并不適應。首當其沖的,便是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保本高收益”成為老黃歷。

2018年4月以來,“資管新規”系列文件陸續頒布,監管持續規范銀行理財業務。2020年,受疫情影響,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政策落實和資產管理業務轉型,“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監管時限將至,銀行理財市場的巨變也已漸漸成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持續推進,《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1年上)》顯示,截至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0.39萬億元,占比近八成;而保本型產品持續壓降,截至6月底存續余額0.15萬億元,同比減少90.68%。二是產品運作更符合新規要求,“去嵌套”及“去通道”效果顯著,嚴格控制資金“脫實向虛”,令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三是理財公司陸續成立并進入市場。

對投資者來講,感觸最深的,是理財收益降低了,甚至還能虧損!

理財產品凈值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投資者能夠看到產品收益率的波動。據初步統計,上半年新發行的產品中共有1173只產品曾發生過跌破初始凈值現象,約占全部新發產品總數的4.59%;到6月底,有139只產品仍低于初始凈值,占當年發行產品總數的0.54%。

這對于習慣了保本的投資者,真是一個不小的心靈沖擊。

與收益率的波動相比,更加暴擊的是收益率水平的整體下降。上半年,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收益率最高為3.97%、最低為2.96%。6月份,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收益率為3.52%,較年初減少37BP,較去年同期增加7BP,高出10年期國債收益率42BP。

股市升溫 公私募基金規模增長

理財產品的收益縮水了,風險還似乎增加了,這上哪兒說理去?

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結果出現了:資金流向權益市場,博取更高收益。從去年中開始,A股市場持續走牛。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公募基金的發行更出現了一輪巨量井噴。新基金動輒一日售罄、百億起步,明星基金不得不關門謝客,以謝絕突然涌入的增量資金。

時過年中,劇烈震蕩的股市,讓這些投資者冷靜了不少,但資金的涌入仍然在持續。

7月快速膨脹的私募基金中,規模增長最多的是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單月增長了5888.08億元,存續規模達到5.45萬億元。

6月,公募基金發行回暖,新發基金共募資2448億元,較上月增長94%。其中投資權益市場的仍是主流,股票型424億元,混合型1239億元,國際(QDII)36億元。

更為典型的,是掛鉤指數、滿倉運作的指數基金。今年二季度末,市場上的指數基金規模合計16489.97億元,環比上個季度規模上升7.90%。

一位深圳老股民向記者調侃道:“生命不息,折騰不止。”資金的趨利屬性,將使投資理財市場時刻如萬花筒,快速變幻,機會無窮。

關鍵詞: 居民理財 投資新路 銀行理財產品 投資者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