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 > 正文

環球短訊!加強高水平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


【資料圖】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1958年,我國空間科學創始人趙九章先生率中國代表團去蘇聯訪問學習。在70多天的行程中,居然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衛星的核心內容。一天,代表團受邀參觀一輛被布遮蓋的卡車,上面裝載的正是衛星,但卻不能進一步打開看……回國后,趙九章先生下定決心: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足以令人自豪的是,中國航天立足自己的力量,牢牢抓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個牛鼻子,掌握了戰略主動。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創造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月球與深空探測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但我國空間科學衛星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劉振興院士提出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引發了國際同行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關注。歐洲航天局主動提出,希望歐方的“星簇計劃(Cluster)”與“雙星計劃”開展聯合探測。當中國科學家來到歐洲參加衛星聯試時,我們自主研制的空間探測儀器贏得了歐洲同行的尊重和認可,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在科學認知、技術指標和性能上的差距,歐方厚厚的現場測試手冊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中歐科學家的合作,也讓“星簇計劃”與“雙星計劃”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地球空間的六點探測。

由此,我們也越發感到,跟高手過招,可以知短長,今天的自主創新,不是唱獨角戲。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的當今時代,合作有利于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創新?!半p星計劃”開辟了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的先河,“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德國、瑞典、荷蘭三國與我們合作研發的三臺科學儀器,搭乘中國的探測器共同探索月球背面的奧秘,展示了我們不斷提升的自主創新能力。“悟空”“墨子”“彗眼”“夸父一號”等科學衛星毫無例外都在走開放合作的道路。隨著我國空間科學的水平能力進入國際一流方陣,大規模的合作交流成為必然。當前,由中國科學院和歐洲空間局共同策劃、遴選、實施、發射和運行的地球空間“微笑計劃”(SMILE)正克服困難穩步推進,這也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全方位、全過程合作的新范式。

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胸懷天下,加強高水平開放合作,更加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吸納更多優質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在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奧秘的征程上,中國科學家也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為重要的力量。

(作者:王赤,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