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 > 正文

監管發力!年內近70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

監管力度逐漸加大,上市公司及相關方被立案調查的情況年內屢見不鮮。證券日報援引Wind數據報道稱,今年以來共有67家上市公司及相關方被證監會、公安機關以及監察機關立案調查和偵查,僅7月份就有*ST京藍、*ST愛迪、*ST圍海等20家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7家公司的董事和股東被證監會和監察機關立案調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戴帽”被罰大有人在

根據對同花順iFinD數據的整理,剔除非上市公司自身發布的公告(例如受托事項報告)后,年初至今,共有501份公告提及A股上市公司收到處罰告知書和決定書等監管函件,有部分公司多次公告收到該類函件。此外,這些公司當中“戴帽”者大有人在,有11家ST上市公司公告收到函件的次數在3次或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同花順未將監管函件類公告單列,上述數據是基于處罰整改類公告篩選后得出的結果。

具體來看,以上表中排名靠前的*ST長方為例,該股年內至少4次公告稱收到監管函件,其中最近一次是在2023年3月31日收到《深圳證監局關于對深圳市長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經深圳證監局查明,長方集團存在2021年年度報告財務數據信息披露不準確、未及時披露重大協議的違規行為。在此之前的2023年2月6日,*ST長方控股子公司康銘盛也收到證監會的《立案告知書》,因康銘盛涉嫌拒絕、阻礙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權,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康銘盛立案。

事實上,被立案調查的ST上市公司還不止上表所示,最近的案例是ST南衛。ST南衛7月28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及實控人李平當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公司和李平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法律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和李平立案。按照證券時報e公司報道時的說法,ST南衛這次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原因之一可能是控制權變更事項涉及的對手方無法提供定增資金證明材料,控制權變更事項也因而宣告終止。

信披違規占比較高

不僅如此,從這些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的原因來看,雖然涵蓋涉嫌信息披露違規、涉嫌短線交易、涉嫌操縱證券市場、涉嫌違反證券期貨法律法規、保薦業務違規等情況,但占比較大的還是涉嫌信披違規。根據記者的統計,截至7月18日,滬深兩市超七成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規。如果將時間倒推回7月12日,彼時曾有中國重工、首開股份等9家上市公司在同一日發布公告稱被立案調查,而這些上市公司的被立案事由均為涉嫌信披違規。

那么,為何上市公司信披違規被立案的情況會集中出現?

按照北京時擇律師事務所主任臧小麗接受采訪時的說法,注冊制背景下,對上市企業的信息披露要求提升,要求信息披露應該及時、準確、真實、完整,否則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隨著注冊制的不斷推進,信息披露也成為監管的重心。

此外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也指出,注冊制的全面實施對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應的,我國關于投資者權益保護和信息披露的配套規定也有大幅修訂。近年來,違規擔保、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重大訴訟未依法披露日益成為“常見病”,并且自查自曝的比例顯著上升。

市場觀點:上市公司切勿僥幸

對于上市公司因信披違規被集中立案,有市場人士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博星證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首席投資顧問邢星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直言,面對新證券法、全面注冊制和退市新規,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僥幸心理,利用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和違規信息披露等,粉飾財務報表、非法貪利,傷害廣大中小投資者。監管層對此快速出擊,嚴厲依法查處,進一步凈化證券市場。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該報采訪時指出,上市公司被監管立案調查,顯示出我國監管部門堅持嚴監管理念,踐行零容忍,對于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格檢視和嚴肅處理。他同時指出,上市公司需要敬畏法紀,不能存在通過違法違規行為來獲利得益的心態,同時也要設置相關機制,防止無心被動觸碰法規紅線。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