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 > 正文

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雙林去世,1個月前,他在病床上收徒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淮劇團獲悉,淮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淮劇團國家一級演員何雙林因病醫治無效,于8月18日4時53分在上海遠大心胸醫院逝世,享年78歲。追悼會定于8月20日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

何雙林祖籍江蘇建湖,1945年6月出生于上海,1957年入上海淮劇團學館,隨父親何叫天(淮劇何派老生藝術創始人)習藝。1959年他正式入團工作,悉心鉆研何派藝術,常演《三女搶板》、《轅門斬子》、《秦香蓮》等何派名劇,并在新編淮劇《金龍與蜉蝣》中演金龍,《揀煤渣》中演李海洲,《焦裕祿》中演焦裕祿,獲得過全國地方戲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等榮譽。1980年,何雙林入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導演班學習,畢業后執導過淮劇《母與子》、《血沃中原》等新戲。他還執導越劇《一夜新娘》《傳奇浪子》《情探》《王老虎搶親》,滬劇《胡錦初借妻》,多媒體戲曲《玉飛鳳》,京劇《諸葛亮招親》,錫劇《清風亭》等多臺戲劇。退休后,何雙林將畢生心血傾囊相授于后輩演員,為淮劇藝術的傳承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7月15日,何雙林收徒張華、王希文,在華山醫院的病房內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拜師儀式。在拜師儀式上,何雙林語重心長地叮囑兩位弟子:“希望你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把何派藝術、淮劇藝術傳承下去。多教一些學生,做好淮劇人的職責。”


(資料圖)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傳承弘揚淮劇的道路上,何雙林始終秉持積極認真的態度,不僅在劇目演出上不斷挑戰自我,更是在何派藝術的傳承上孜孜不倦地指導一代代學生,讓他們在淮劇藝術中綻放光彩。7年來,何雙林不顧患病之身,一直活躍在教學一線,盡心盡力盡情傳播淮劇藝術。今年以來,何雙林斷斷續續在醫院接受治療,在病床上,他依舊不忘教導后輩,關心淮劇事業的發展。

張華是上海淮劇團于1996年作為人才引進的優秀演員。作為當今淮劇何派老生藝術傳承人中的佼佼者、市級非遺傳承人,張華一直隨著何雙林學習、傳承何派藝術。王希文從上世紀80年代進團以來,便開始跟隨何雙林學戲。在病房中舉行的拜師儀式雖然簡單,卻讓所有人深刻感受到前輩藝術家對淮劇的堅守付出與發自內心的熱愛。

近年,何雙林指導淮劇團年輕一代演員排演《白蛇傳》《三女搶板》《王寶釧》等經典劇目。他喜歡將排練發現的小問題記下滿滿一頁紙,一條也不漏過。排演《白蛇傳》時,何雙林叮囑許仙扮演者王俊杰,“你演的是厚道忠實的許仙,喜歡的姑娘在問你,‘你的家鄉在哪里?’你得接話,不是漂亮的小生在拍照片。”看了一眼筆記,他又對白素貞扮演者顧芯瑜說,“站立時,不要始終正面對著觀眾,身體稍微側一些,更好看。你的戲很重,睡覺時候過一遍。”他鼓勵青年演員,“別光想好聽和美,要抓住觀眾情感,把淮劇味演出來。這次演出,讓觀眾看到淮劇團新一代的文戲武戲在同年齡段演員中都不差,而不是文戲會一點、武戲會一點。”

指導三女搶板

今年1月29日,何雙林還在上海滬劇院為青年演員上節后第一課,從水袖到形體逐一指導,“沒有輪到自己唱,還是要把戲做足,保持角色狀態”“不要背對觀眾”“用眼神,用細節動作,讓觀眾能夠看到你”……2月3日,這群青年演員主演的《胡錦初借妻》亮相天蟾逸夫舞臺。

指導胡錦初借妻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本文作者:諸葛漪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