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區塊鏈 > 正文

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成果喜人

原標題: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成果喜人

“往下一點、向前、右轉、再向前。”船上的隊員們緊盯著屏幕上的機器人水下比賽,緊張不已。測距、找到目標、抓取……大約半小時后,機器人帶著扇貝等漁獲出水,雖然數量不多,但每一個都來之不易。

這是2023年(第七屆)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以下簡稱大賽)現場的一個場景。該大賽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大連市人民政府、鵬城實驗室共同主辦,來自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領域企業的21支水下機器人隊伍會師決賽,重點比拼在真實近海環境下水下機器人的綜合性能、人機協同和智能化作業能力。

“我們集中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升級改造原來的平臺,比如增加了超聲傳感器等,讓距離測量更精準。”來自東北大學海洋之心機器人創新團隊的楊秉卓介紹。楊秉卓是一名大一學生,他所在的海洋之心已經是水下機器人領域的明星團隊。


(相關資料圖)

該團隊成立于2020年,曾榮獲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湛江)海底巡線競速賽冠軍、第九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新概念創意設計(A類)”一等獎等獎項。

針對大賽今年強化考察真實海洋環境下自動探測能力、人機協作能力、自主抓取靈活作業能力,尤其是無線遠程操控作業和特種目標識別、機械作業能力等規則,海洋之心團隊對其機器人平臺做了大量升級:綜合運用視覺和超聲波結合的方式來實現比賽設計的測距和裂縫的任務;利用不同材料3D打印來設計制造機械臂,實現對海洋貨物的無損抓取……

“大賽引領我們在機器人設計控制方面不斷進步,起到了‘以賽促學、以賽促研’的效果。”海洋之心團隊的指導教師王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這正是舉辦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的初衷。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羅鐘鉉表示,歷屆大賽通過對水下機器人性能指標考量的不斷升級,引導和激發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開展科研攻關的熱情與活力。

“我們高興地看到,在今年的水下機器人大賽中,雙目識別、毫米波和無線控制等新技術得到普遍應用。”羅鐘鉉說。

與此同時,作為該領域技術含量最高、比賽難度最大、參賽水平最強的高端引領性賽事,大賽在引領推動海洋智能系統領域科技自立自強,促進地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羅鐘鉉介紹,截至目前,參與大賽的團隊相關技術產品已申請專利100余項,并形成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常務副主任劉克表示,從2017年第一屆大賽成功舉辦以來,水下感知探測、水下定位通信和水下智能作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高水平成果不斷涌現,產業對接和應用初顯成效。

劉克介紹道,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一直重視海洋智能技術等新興領域的發展,先后設立了“水下移動機器人環境感知與目標抓取”“水下機器人基礎理論與共性關鍵技術”兩個重點項目群。近5年來,支持水下機器人研究的常規項目100多項。

(責編:申佳平、陳鍵)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