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區塊鏈 > 正文

182米“中國樽”有何寓意?橋梁大師孟凡超談安羅高速黃河特大橋設計靈感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王訪賢 通訊員 潘俊欣

近日,在安羅高速黃河特大橋封頂之際,安羅高速原陽至鄭州段項目專家組咨詢議在鄭州召開,會議特邀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河實驗室主任王復明,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項目總設計師孟凡超等專家出席。

安羅高速黃河特大橋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與新鄉市之間,該大橋全長15.223公里,鋼結構用量達22萬噸,是黃河上最長、內陸地區鋼結構用量最大的公路橋梁。特大橋南北兩座主塔高182米,是河南省黃河上“塔高之最”,主塔外形以商代青銅“酒樽”入型,寓意“禮敬黃河 禮獻中原”。


(相關資料圖)

現場,專家組圍繞項目當前進展和科研實施情況,項目當前面臨的科研和技術難題,下階段黃河特大橋主梁、斜拉索等重難點工藝,項目科研、創優開展情況等給予了建設性、指導性意見。

黃河特大橋穿越黃河濕地保護區,項目建設面臨四個難題:

一是地質條件差,橋址區黃河地質以黏土、砂土為主,地基承載力差,地震烈度高;

二是施工受限多,黃河不通航,有水不能行舟,無水不能通車,需要采用組合結構,化整為零;

三是規模體量大,黃河特大橋全長15.223公里,是黃河上最長的公路橋梁,全橋鋼材用量50萬噸,高栓約300萬套,焊縫長度約85萬延米,是內陸地區鋼結構用量最大的公路橋梁;

四是環保要求高,黃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施工,管控措施嚴。該項目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堅持“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原則,采用“輕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綠色環保”設計理念,創新了無縱筋鋼混組合塔、超長鉆孔樁分布式式樁基后壓漿工藝、長距離橋面徑流系統等多項全國、全省首次施工工藝,建成使用全省首座智慧化橋面板預制生產線,在輕量化設計、工廠化和標準化加工、裝配化施工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積極探索,是我國橋梁工業化建造的一次具體實踐。

中國交建副總工程師、安羅高速黃河特大橋設計師孟凡超是著名的橋梁勘查設計大師、橋梁大師,是港珠澳大橋、青島海灣大橋、南京長江第三大橋的設計者。

孟凡超說:“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其中,中原的青銅文化也是代表了我國最高水平,橋型從設計之初就從結構、藝術、文化融合的角度,確定了主塔以商代青銅‘中國樽’的造型,作為一個文化載體,也是寓意著禮敬黃河、禮獻中原。”

針對科研工作孟凡超指出,要著重依托綠色雙碳戰略,在設計結構、環保施工等領域,科學擬定科研題目,形成一批有原創性、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技術創新成果。”

會議還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河實驗室主任王復明出席,他說:“要深度挖掘項目要突破的關鍵科研技術難題,明確科研工作出發點,把握工程建設重難點,對標國內業內一流經驗做法,提出自己的創新點,找準運用創新解決技術、資金、效率等關鍵難題的落腳點,對標國內國際一流,聚焦項目建設支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這個重大國家戰略,用前沿科技助力品質工程建設,注重總結提煉和成果運用,為我省乃至業內推廣留下寶貴科技財富。”

安羅高速黃河特大橋項目圍繞打造品質工程、示范工程和黃河濕地保護,成立專家咨詢組,在關鍵技術、關鍵節點,適時邀請專家組研究咨詢,對優質、高效、安全完成建設任務,做好工業化、智能化建造先行示范,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綠色建造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據了解,該項目即將進入主梁施工階段,項目全線預計2025年建成通車,屆時,黃河兩岸交通時間可由原來的一個半小時縮短至30分鐘以內。作為京武高速在河南最重要的控制點和跨越黃河的咽喉要道,通車后將在京港澳和大廣高速之間形成一條新的北通雄安、南連武漢高速通道。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