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區塊鏈 > 正文

匯聚14所高校近200個典型案例 全景式展示中國民居“前世今生”

梭梭棚屋


(資料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蓋偉濤)時值中國建筑科技館開館3周年,8月22日,“中國民居——傳統居住研究展”在該館開展。

此展系中國建筑科技館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共同策劃、主辦,邀請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14所高校參展,首次將眾多學術研究、行業實踐成果面向社會公眾展出。展覽共薈萃32件(套)展品、近200個民居案例,是國內首個大規模、多維度、全景式展示中國民居的臨展。

參展高校代表現場導覽

展覽以地域方位為經、地方性特征為維,分為氣候(北)、高原(西)、流域(中)、族群(東)、多元(南)、跨越六個部分,通過實物、模型、手稿、著述、圖像、裝置、沉浸式多媒體等形式,多維度展示中國傳統民居的綿延文脈、傳統居住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實踐、民居保護與發展的未來可能等。

窯洞視角下的展區

其中,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梭梭棚屋,不用一根繩、一顆釘、單靠彎曲的枝桿互相咬合建造而成,訴說著阿拉善牧民的神奇技藝;湖北清江流域的武陵聚落和干欄民居,是一部“平擺著的中國建筑史”;合院式民居、哈尼族蘑菇房、土掌房、干欄式民居等多元居住樣式,展示了彩云之南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居住樣貌。

卷曲——多形態的牧場客廳

現場展品中,不少體現了傳統民居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創新探索。“大漠之晶——可移動的家”,繼承了傳統蒙古包使用折疊便攜、易于拆卸運輸的特點,利用互承結構原理承托屋架及厚重覆蓋物的重量,有效應對春季沙塵暴、夏季炎熱、冬季寒冷等極端惡劣天氣,呈現出傳統居住建筑的生態延續和當代應變;“武陵綠色鄉村算法生成·民居數字化”,基于深度學習算法語言技術,通過轉譯鄉村住宅的經驗和特征,在自動生成中延續其特有的地貌特征、建筑形態與尺度關系,有助于原有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再生;“長城巨系統——秩序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長城“搬下山”,以彩色長城、最陡峭長城等眾多新發現、新認知和直觀可視的歷史復原圖,讓長城遺產的成就、內涵、價值、精神鮮活起來……

張良皋手稿展示

為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民居展”,該館“魯班講壇”邀請陸琦等十余位專家學者,針對“民居建筑與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的關系”“雙碳時代的民居建筑保護與再生”“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民居建筑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開展深入研討交流。

鄂西土家族展示

中國建筑科技館館長連紅稱,開館至今,該館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努力打造中國建筑展覽、科普、文博領域有影響力的平臺,后續將持續推出更多優質臨展,滿足多元化群體的需求,讓觀眾真切感受到建筑文化的歷史生命力、建筑科技的時代創造力。

展期將持續至10月31日,觀眾可在館方官微預約、免費參觀。

武陵干欄民居

【來源:湖北日報】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