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商業 > 正文

航空工業歷史博物館:昝凌的獎狀

中國航空工業歷史博物館中,有一組六人的全身銅像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是新中國航空科研工作的奠基者群像,其中位于左側第一位的,是新中國主要機載設備設計室的創始人昝凌。


(相關資料圖)

昝凌在廈門修建機場獲得的獎狀

昝凌,1912年9月6日出生于天津,新中國航空機載儀表技術的奠基人,國家一級工程師,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新中國成立以后,昝凌在華東軍區航空處航空工程研究室工作并擔任儀表電氣組組長工作,從事航空儀表的設計和研究工作。

1950年4月,正值新中國建立之初,昝凌被派往福建廈門修建機場,并擔任研究組組長。

在工程進行期間,他一面積極開展工作,一面虛心吸收經驗,理論聯系實際解決了不少工程難題。他提出以試驗承重力的方法來決定各種鋪面的設計,并耐心向軍民工講解填土、挖路槽、鋪片石等的要領和方法,極大地推動了工程進度。

搶修和擴建軍用機場的任務十分艱巨,昝凌等人冒著敵機騷擾及惡劣氣候的影響,克服施工條件差及環境艱苦等重重困難,和工人一起砸石子、抬石方,風餐露宿,日夜奮戰。

當時爆破用的是土法,不僅費炸藥,爆破力低,操作人員還有危險。昝凌研究出爆炸用的電雷管的制造方法,克服了土法爆破的缺點。他還找到了電雷管的制造紗包線的代用品,并教會了工兵營的同志使用,節省經費三億元以上。

廈門機場建設歷時約一年,終于勝利完成了機場的全部修建任務。各大機場的迅速修建,人民空軍的順利進駐,有力地保衛了人民的安全。

在修建廈門機場的過程中,昝凌工作勤奮,努力鉆研,創新性地幫助工兵營研制成了“電雷管”,改進了爆破石方的方法,加速了修建工程的進展,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經費,1950年11月獲得了二等支前功臣的榮譽稱號。這張獎狀是昝凌的夫人昝毓秀2011年捐贈給自控所檔案館的,距今已有73年歷史,彌足珍貴。

昝凌獲得的電子轉速儀獎狀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一時間空軍大批作戰飛機急需修理,國防工業立即轉入戰時生產。12月,昝凌從華東軍區航空處調入北京軍委空軍司令部工程部修理處,擔任工程師。

12月,空軍工程部所屬的幾個飛機修理工廠向北京軍委空軍司令部工程部修理處告急——蘇制陀螺儀表修復后,陀螺轉速無法測量,質量無法判斷,需要盡快解決這一技術難題。修理的飛機不能出廠,朝鮮前線何以御敵?可以說,這就是現實版的《長津湖》。

昝凌臨危受命,立即來到沈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今中國航發黎明)開始研制一種非接觸式電子閃光測速儀,來滿足工廠修理工作的急需,開創了建國以后,在航空工業系統自行研制測試設備的首例。

當時擺在大家面前的困難非常大,因為昝凌僅在英國史密斯儀表廠研究部使用過美國制造的一種閃光測速儀,從來沒有研究設計過。這種儀器用的真空管數目較多,光源更是一只特制的充氣真空管,國內無法解決,而且美國的閃光測速儀最大測量范圍也只有12000轉/分,飛機修理廠要修理的蘇式陀螺的轉速為24000轉/分。因此自行研制電子測速儀,不僅要首先研制出特殊的閃光燈泡,而且必須解決擴大測量范圍的問題。

空軍工程部簽撥科研經費,批轉所需器材,并抽調航空工業局特設科的沈祖顯、王裕齊等工程師協助昝凌進行研制。在昝凌的主持下,他們對美式閃光測速儀的原理、線路進行了認真仔細的分析,經過反復研究思考,昝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技術方案,根據美國儀器的基本原理,自行設計線路,從“心臟”開刀,用國產霓虹燈管代替特種充氣真空管。幾位工程師分赴全國各地搜集器材。昝凌親自到上海訂制霓虹燈,他和工人師傅共同研究,把霓虹燈制作成寶塔式螺旋形狀的燈管,經過日夜突擊,在很短的時間里拿到了霓虹燈原理樣機,拿回試驗室開始試驗。然而,試驗遇到了技術上的重重困難,在兩個月中,幾十種線路都試驗過了,霓虹燈管就是不亮。

抗美援朝的前線,志愿軍戰士正在浴血奮戰,必須盡快修好飛機出廠,奪取戰場的制空權。昝凌一刻也不敢耽誤,廢寢忘食地翻閱資料,各處走訪向人請教,進一步弄清了霓虹燈管的特性。他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問題所在:用普通真空管點燃一只高壓放電式霓虹燈,還必須采取一些特殊的技術措施。昝凌精心設計了一個專用輸出變壓器,同時設計了一個適合的電子線路。就這樣,在經過了一百多天設計試驗—再設計—再試驗等無數個循環之后,一臺僅用三只最普通的真空管和一只國產土法制作的螺旋圓柱形霓虹燈管,由電源、多諧振蕩器、閃光部件等三部分組成的電子閃光測速儀終于研制成功,光度滿足條件,可測量的轉速范圍可達60000轉/分,是美國儀器5倍,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奇跡。

電子轉速儀在飛機修理廠立刻投入使用,測量工作爭分奪秒,修好一架飛機就立刻起飛一架飛機,為前線提供了強有力的空中力量支持。

電子閃光測速儀經中國科學院鑒定合格以后,先后生產了50臺供各航空工廠應用,解決了急需的陀螺和傳感器轉速測試的關鍵設備。

1953年二機部四局給昝凌頒發了獎金400萬元舊幣,昝凌全部捐給了祖國的抗美援朝事業。這張獎狀是昝凌的夫人昝毓秀小心珍藏的,2011年捐贈給自控所檔案館,它記錄著航空人守正創新的初心。

6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航空工業自控所,已經從一個小小的設計室成長壯大為新中國航空工業導航、制導與控制的研發中心和高科技企業集團,成功為我國主力戰機、民機研制了大量高精尖的配套機載設備。

“只要我們努力向自動駕駛儀方向發展,做好技術儲備,就一定可以蓄勢再發!”昝凌當年的話仿佛還回蕩在耳邊。時光荏苒,春和景明,這航空事業已如您所愿。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