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開出千元罰單讓電動自行車難“上樓”
對于電動車頻頻“上樓”埋下風險隱患,《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已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規實施多日內,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發現,仍有市民在樓道內停放電動車。一些不按規矩辦事的居民已經收到了罰單,北京多個地區在《規定》施行初期開展檢查工作,對拒不改正的單位和個人嚴懲不貸。
鼓勵設置電動車停放、充電區
電動車“上樓”充電起火事故一直在給人們敲著警鐘。由于產品質量問題、違規停放、充電不規范、安全意識不強等原因,電動自行車起火造成的高層建筑火災呈多發頻發趨勢。
電動車不能“上樓”,但充電的需求依然存在。8月4日,在朝陽區朝陽路的一小區內,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小區近期正在加裝電動車充電設施。在此前一些電動車起火事故發生后不久,該小區就在電梯門處張貼了醒目標志,禁止電動自行車上樓。
小區居民周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以前小區里只有一處充電樁,而且經常損壞,所以沒辦法,有人只能往樓上推電動車。但是自從要求不能往樓上推電動車之后,小區里面新安了三個充電樁。西門兩個,東門一個,就比較夠用了。
“就是電價有點高,充五個小時要花三塊錢。還有很多不充電的車子都停在里邊,也是個問題。”周女士說。北京商報記者還在小區西門看到,新建的充電樁共能提供10輛電動車同時充電。該小區門衛表示,新建這些充電樁,主要是為了防止居民將電動車推進樓里充電,保護人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事實上,為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方便居民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規定》第三十七條鼓勵在高層住宅小區內設置電動自行車集中存放和充電的場所。同時《規定》要求,電動自行車存放和充電的場所一般應當獨立設置,并與高層民用建筑保持安全距離;確需設置在高層民用建筑內的,則要與該建筑的其他部分進行防火分隔。
千元罰單讓電動車難“上樓”
雖然《規定》已經施行,但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天通苑地區一社區時發現,仍有居民將電動車停放在樓道內。同時記者也注意到,在下班時間,有居民將電動車直接帶進單元樓內。
對此,《規定》到底有沒有相關懲罰?實際上,在《規定》施行的第一天,北京市豐臺區消防救援支隊就針對轄區一高層小區內的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的行為開出了全市首張罰單。
8月1日上午,豐臺消防救援支隊的防火監督員來到位于方莊的亞勝鉑第公館開展“回頭看”式消防安全檢查。因為早在7月24日,監督員來到這里檢查時,就發現該單位存在違規停放電動自行車和開閉式防火門違規開啟的問題,同時對相關單位和個人提出了進行整改的要求。但時隔一周,監督員再次檢查發現,亞勝鉑第公館B座一樓樓道及公共辦公區域仍然有違規停放電動自行車的現象,開閉式防火門也依舊打開著。
《規定》的第三十七條、第四十七條寫明,禁止在高層民用建筑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為電動自行車充電。對違反上述要求,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機構對經營性單位和個人處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對非經營性單位和個人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隨后,豐臺消防救援支隊防火監督員就對違規的單位作出了3000元罰款的處罰,并對違規的非經營性個人作出罰款1000元的處罰。
而在8月2日,大興區消防救援支隊也聯合屬地政府及行業部門成立8個檢查組,在檢查過程中共計發現兩起電動自行車停放在單元門公共區域內的情況。之后檢查組立即與物業和車主溝通,要求車主將該車輛移出公共區域,但兩位車主均拒絕移走車輛。根據《規定》,檢查組決定對兩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行政處罰,分別罰款500元,并由當事人將電動車移至集中停放區域。
此外,在8月3日下午,西城區消防救援支隊防火監督員來到了六鋪炕高層居民樓,對前期發現的消防隱患進行復查。在此前的檢查中,監督員曾發現該樓道內部分區域堆放雜物、停放電動自行車等消防隱患問題,并現場告知單位和個人立即整改。復查發現,相關違法行為并未得到整改。隨后,西城區消防救援支隊依《規定》對違規的單位處10000元罰款,對違規的非經營性個人處1000元的行政處罰。
物業不作為或承擔連帶責任
根據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發布的數據,全國每年約發生2000起電動車火災。這其中,80%的火災是在充電時發生的;而致人傷亡的案例中,90%發生在門廳過道以及樓梯間等部位;超過一半的電動車火災發生在夜間充電的過程中。
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負有關負責人在此前曾表示,不少城鄉居民習慣將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停放、充電,有的甚至停放在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等公共區域,一旦起火燃燒,產生的火焰和高溫有毒煙氣在很短時間內充滿整個空間和通道,導致人員疏散逃生困難,極易造成人員傷亡。
為了防患于未“燃”,小區業主、物業和電動車使用人實際上都有維護消防安全的義務。卓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孫志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規定》通過明確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責任主體、物業公司消防安全職責和不同主體消防安全義務內容,還有違反相關義務的具體罰則,就從制度層面封死了長期存在的民用建筑消防隱患問題,包括隨意使用裝修裝飾材料、明火操作、擅自改造燃氣設備設施、煙花爆竹燃放、占用堆放雜物、隨意停放電動自行車或為電動自行車充電等老大難問題。”
據了解,在實際情況中,當小區居民發現在高層民用建筑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為電動自行車充電的違規行為時,應當及時勸阻,也可向物業服務企業反映。而物業則要認真開展防火巡查、檢查,對業主反映和檢查發現的上述違規行為應當予以制止;制止無效的,應及時報告消防救援機構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處理。
孫志峰進一步表示:“物業管理單位如果履行消防安全職責不到位,甚至放任消防隱患發生的,將根據其過錯程度承擔法律責任。不排除與造成他人損害的電動機動車擁有者承擔連帶責任的可能。”
此外,不少新科技的應用也能有效減少電動車“上樓”的情況。在今年7月,位于河北廊坊的銀河逸景小區14個單元22部電梯就全部安裝了電動車阻隔系統,實現了電動自行車“零入戶”。 據了解,電動車阻隔系統是利用電梯中的光幕系統對電動車橫截面進行智能識別,電動車進入電梯后,光幕進行識別并傳遞給電梯控制系統,指示電梯不關門和不啟動,同時系統會發出警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