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活 > 正文

影像 | 民族紀錄片助力文化自信

影像 | 民族紀錄片助力文化自信


(資料圖片)

影視

隨著大眾媒介的發展,影像成為民族想象的另一種重要形式。

原文:民族紀錄片助力文化自信

作者 | 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 郭亞杰

圖片 |網絡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將小說和報刊作為民族想象的兩種重要形式。隨著大眾媒介的發展,影像成為民族想象的另一種重要形式。而民族紀錄片就是通過影像去傳達集體想象。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傳達的重要形式,它有著紀錄片的共性,即作為現實生活的見證,真實地再現、表達和傳播多民族的歷史;有著影像的共性,即通過多元的視聽元素、強大的表現力而具有獨特的美學效果;還有著民族語言的特性,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通過民族語言得以交流與傳承。

歷史·審美·語言

民族紀錄片具有歷史屬性紀錄片是一種兼具聲音、圖像、色彩的多元素融合呈現形式,尊重了生活原生態,以展現真實為宗旨,并用生活的真實引發更多人的思考。 一部紀錄片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民族歷史。中央電視臺《中華民族》基于我國西部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以歷史演變發展為主線,用影像繪制各民族群眾的生活變遷圖景,以敘事手法講述了西部地區各民族團結互助的發展圖景,講述的是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奮斗史,記錄的是中華民族英勇團結的奮進歷程。無獨有偶,《了不起的村落》選取了最代表時代印記的村落群像,將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于銀幕之上,喚起人們對群落文明的記憶,喚醒人們對村落文明的傳承。

民族文化美的凝練一部紀錄片就是一份端莊大氣的視覺盛宴。每一張圖片、每一個選景都是民族文化美的凝練。民族紀錄片的審美屬性包含了紀實美、崇高美、悲劇美、造型美、過程美、寫意美、綜合美、和諧美等。 藝術創造主體善于捕捉生活的眾多細節,并把現實客體升華為藝術。這樣,紀錄片就可以在產生“真實效應”的基礎上,讓觀眾處于“完全接受”的機制中,從而對電影敘事產生信任感,而且會不自覺地跟隨影片的敘事流產生觀看欲望,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影片熨帖人心、撫慰情感的藝術魅力。比如,紀錄片《輝煌中國》,涵蓋了31個省市區的調查攝錄,以“小城市”“大故事”等多條主線展開,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將美麗中國的發展成就通過影像方式呈現出來,打造出一個有深度、廣度、信度的美麗中國,以此突出描繪了具有內容美、形式美、意蘊美的輝煌中國。

“千言萬語”表現民族語言的歷史性和豐富性一部紀錄片就是一種語言方言的保存。民族語言、漢語方言是體現地域性、民族性的身份標識。 方言拍攝紀錄片可以保留鄉音、銘記鄉愁。2023年春節檔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大型紀錄片《中國話》,是迄今為止語言文化紀錄片的典范。這部紀錄片展現了民族語言的不同方面。“言之有味”突出民族語言與日常生活的關系,語言是各民族日常生活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步履聲聲”強調民族語言的地域差異,即十里不同音。“言傳身教”傳達民族語言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 “言為心聲”凸顯語言對于情感塑造、情感表達的重要功用。“千言萬語”表現民族語言的歷史性和豐富性,民族語言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演變出豐富的樣態。

文化自信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心態

雖然不同主題的民族紀錄片會突出歷史、審美、語言中的其中一個屬性,但是,通常每一個民族紀錄片中這三大屬性相輔相成、難以分割,共同以最好的影像傳達民族文化。 在民族題材紀錄片中,民族文化認同的表達是影片的核心,而影片的主旨則是通過民族文化認同進而夯實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一方面豐富了世界文明,另一方面也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只有將各民族的優秀語言文化呈現出來,才能實現世界各民族文明成果交流、交融及互鑒。

文化自信則能夠使一個民族在不同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清晰認識自己的同時,還能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自信、寬容地汲取其精華,發展自我。文化自信作為主體對自身文化的高度充分肯定,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心態,表現為在異彩紛呈的多樣文化環境中,對民族文化未來發展目標保有的堅定信念。 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文化的歷史、審美、語言三重屬性推動國家文化自信建設,促進世界語言文化多樣性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18BYY064)階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58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關注 | “新主流”影視劇,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旅融合:凝練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 | 社會科學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