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樓”定力有多強? 佛山擬選100棟市政和民生工程示范應用減隔震技術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傳智 通訊員鄭永麟
為期兩日的佛山市減隔震建筑裝配技術應用培訓及學習活動昨日正式啟動。活動期間,國內減隔震領域權威專家集聚佛山,就減隔震政策與技術應用開展專題講座和報告。主辦方佛山市地震局透露,作為“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佛山大部分區域抗震設防烈度要求為7度,但減隔震技術應用仍然基本空白。為此,在“十三五”期間,地震部門計劃于廣州大學抗震研究的相關單位達成戰略合作,成立有關減隔震技術推廣的創新中心。根據“十三五”規劃,佛山擬選100棟左右重要的市政和民生工程(學校、醫院、體育館、會展中心等)示范應用減隔震技術。
“神器”:裝配減隔震技術 為佛山填補空白
根據資料介紹,減隔震技術是建筑隔震技術和建筑減震(結構消能減震)技術的簡稱。
到目前為止,建筑隔震技術在全國各省市幾乎都有應用,在各地共計6000多棟重要建(構)筑物種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在珠三角,廣州塔、廣東科學中心等,也使用了減隔震技術。
截至目前,佛山在減隔震技術應用上仍基本空白。昨日,在專題講座上,國內多位權威專家表示,經過科學的實驗和多年的示范應用,與普通房屋相比,裝配的減隔震技術的減震房屋可以減弱20%~40%的地震反應;裝配的減隔震技術的隔震房屋可減弱50%~80%的地震反應。從國家政策及行業發展上看,未來廣泛使用減隔震技術將成為發展區域。
部門:擬選100棟工程示范應用減隔震技術
昨日,佛山地震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國家確定的“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全市大部分區域抗震設防烈度要求為7度(影響表現是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但是,由于減隔震技術應用仍基本空白,這與建設安全城市有關要求以及推動先進建造方式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為此,佛山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強化示范引領,以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或重點工程項目為重點,建成一批采用減隔震技術的工程建筑項目。根據具體規劃,地震部門提出,將在“十三五”期間,選取佛山市內100棟左右重要的市政和民生工程(學校、醫院、體育館、會展中心等)示范應用減隔震技術,將重要民生工程建設成為地震安全堡壘,全面提升重要建筑工程的綜合防震能力。
在商品房住宅方面,昨日,佛山地震部門透露,也已有開發商就減隔震技術應用與地震部門展開溝通合作,并有希望推出減隔震技術應用的“隔震樓”商品房項目。
另外,就在今年1月,佛山市地震局還率隊前往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結構與工程抗震減災專家周福霖及中心相關負責同志進行會談。雙方有意向就減隔震技術在佛山的應用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并在佛山成立創新中心,開展減隔震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試點工作,推進減隔震新技術在佛山的推廣應用。目前雙方正在積極溝通協商中,最快會在今年內達成戰略合作關系。
實驗:隔震樓里到底減震效果如何?
地震發生時,具備減隔震技術的隔震樓內會發生怎樣的反應,與傳統房屋相比,里面的人體驗又有哪些不同呢?對此,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總工程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安曉文告訴記者,實驗發現,同一級別的地震發生時,隔震樓也會前后左右搖晃,不過搖晃的幅度、劇烈程度要明顯比傳統房屋小一些。
安曉文透露,他曾經走進隔震樓里進行地震實驗測試,結果發現,傳統房屋里的人們,會因為劇烈晃動而無法控制身體平衡,但在隔震樓內的人,感覺則更像是坐了行駛中有些顛簸而搖搖擺擺的公交車。
未來,佛山如果出現了應用減隔震技術的小區后,隔震樓內的隔震裝置由誰來管理維護?安曉文認為,一方面,減隔震技術已比較成熟,物管人員只需要定期進行巡查并做好減隔震裝置的日常保養即可;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減震技術的建筑,入住的居民在裝修和房屋使用時,則務必要做好保護,不得擅自進行破壞和改裝調整,以免造成減震裝置受到影響。
熱點
釋疑
A、隔震樓抗震“神器”是什么?橡膠隔震支座
在昨日權威專家的減隔震技術應用講座上,專家列舉了多場地震中能夠減弱50%~80%的隔震房屋案例,引起了來自佛山各個單位工程師們的關注。專家介紹,隔震技術是通過在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之間設置隔震層,以避開地震對建筑物的能量輸入。而在這個隔震層中,橡膠隔震支座被看作是抗震的“神器”。據了解,目前,國內外已經建成的隔震建筑90%以上采用橡膠隔震支座,而我國建筑隔震采用橡膠支座的比例更大。
專家介紹,隔震橡膠支座的抗老化性能超過80年。而我國一般建筑的設計使用周期為50年。
其次,地震后橡膠隔震支座產生變形,但橡膠隔震支座內部橡膠將產生回復力,所以橡膠隔震支座具有自我恢復功能,地震后會在短期內逐步恢復到原位。有數據顯示,經歷過地震的隔震建筑沒有出現過不能恢復的情況。相比之下,傳統的房屋,遇到較大地震后會嚴重損壞,很多時候需要全部拆除重建,或者花費更大成本進行修繕。
B、應用減隔震技術提升建筑成本?影響不大
據專家透露,目前,建筑采用減隔震技術,雖然減隔震裝置的費用增加了建筑造價成本,但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減隔震設計,上部結構所承受的地震作用減小,梁柱墻截面減小,可減少鋼材和混凝土的用量,工程造價可能還會相應降低。
專家現場作了估算,目前,應用減隔震技術,在建筑成本上增加的幅度大約可以控制在200元/平方米以內,這對于購房者和開發商業主單位來說,屬于可接受范圍,影響不會太大。另外,在農村,應用減隔震技術建造房屋,建筑成本增加幅度反而更低一些,材料相對便宜。
另外,有調查數據顯示,在建筑抗震性能大幅提高的前提下,九度抗震設防區采用減隔震技術,結構造價明顯降低5%左右;八度設防區工程造價略降低或持平;七度區工程造價略增加,通常增加約100元/平方米。從長期分析來看,建筑物若遭遇較大地震,傳統抗震建筑將造成結構和財產兩個方面損失,同時導致企業、工廠等不能正常工作造成經濟損失。而隔震建筑在遭遇較大地震時,建筑功能完好,財產不損失,因此,隔震建筑長期經濟效益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