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時代西部調水
賀蘭山外沙似雪,紫荊關前月如霜。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西部干旱少雨的生態環境,使得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始終得不到根本解決。促進西北地區發展,始終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注的重點。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西北地區的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和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環境惡化表現為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綜合表現為土地荒漠化。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僅無法支撐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會導致現有的發展成果難以保持,甚至會影響中東部地區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無論從地域尺度還是全國尺度看,都是當前最為嚴重的挑戰之一。
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任重道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這一代人要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孫后代。
早在2001年,國家就啟動了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在國家有關部委、中國科學院、許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西北6省區的大力支持下,以錢正英、沈國舫、丁仲禮、王浩等為代表的有關學科的35位院士、近500位專家和西北地區的有關領導,歷時三年,對西北地區的地理、地質、氣象、水文、農業、林業等眾多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參加研究的院士和專家們,從民族的、歷史的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戰略高度,審視我國西北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站得高、看得遠。這項重大成果,為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報告指出:應立足全面保護西北地區生態環境,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應急措施。必須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內陸干旱區應保證河流下游生態環境的耗水,超過規定限額所擠占的生態環境耗水,或通過從外流域調水補足,或堅決加以壓縮。同時指出,西北地區部分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超過70%甚至100%(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平均為20%),是目前生態危機最嚴重的地區,必須立足于可能的不利情況,加強工作,決不可存僥幸心理。建議抓緊西部調水前期工作。
“治水的問題,要從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應避免簡單化的認識和做法。比如,有的地方超采地下水,“綠了一條線,黃了一大片”。西北的問題失誤不得、耽誤不起,用短視眼光看問題必將帶來長遠之痛。
以解決西北地區缺水問題為目標的研究由來已久,很多科技工作者都積極奉獻了自己的智慧,令人欽佩。當然,均由于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無法進入論證。比如,郭開的朔天運河方案,經測算有些水壩的高度需要400-800米,遠遠超出了當時和現在的能力范圍;又比如,海水西調方案,海水淡化存在的問題、一千多米的提水能耗,都遠遠脫離了大規模應用的實際,沿海地區尚不能全部使用淡化海水,何況西北?
為了破解制約西北地區發展的“水資源問題”,我們自2013年開始調研、考察,歷時五年,經歷了多個階段。2016年初組建了S4679課題組,以“最低的工程難度和全程自流”為基本前提,探索出了一個現實可行的調水方案,命名為“紅旗河”西部調水方案,因為紅旗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命與自豪。
如果西部調水方案得以實施,將顯著提升西北地區的可用水量,并且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地向西北絕大部分地區供水。隨著水分循環通量不斷增加,濕度與降水量不斷提高,有望改善我國北方干旱的氣候,拓展有效發展空間,為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方案以精準、有效地服務最有價值的“點”與“線”目標為主,而不以消滅或征服全部沙漠為目的。總體來看,利用一些外來水源,適當建設人工綠洲、逐步恢復和改善人為破壞的生態環境是可以的。
在生態環境保護深入人心的今天,仍有一些誤導性的認識。不能曲解“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而忽略人改善生存環境的主觀能動性。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就是尊重自然,防風固沙、保護家園就是保護自然。我想,歸根結底是度的問題和科學合理性的問題,面對問題應具體分析、科學論證。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一味的消極回避,便會裹足不前、不進反退。
西北的問題關系著我國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關鍵在于其生態問題,歸根結底是水的問題。實干興邦,空談誤國。西部調水的問題不能等、等不起、也等不來,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干”!
科技工作者應該有擔當、有熱情、有行動,積極提出問題、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能以看熱鬧、盼人錯的消極心態,等到別人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時,就展開毫無營養的“評論”,這種“等題評論”態度,雖旱澇保收,卻貽害無窮。
當代的科技工作者,應當發揚寶貴的愛國精神,迎難而上、腳踏實地,積極投身祖國最需要的領域,以只爭朝夕的責任感,起而行動、深入研究,積極推進西部調水,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新的時代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行動、新的作為、新的成就,科技工作者更要有高遠的理想、偉大的追求、堅定的信念和昂揚的斗志,用科技創新服務于國家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紅旗河”西部調水課題組負責人 高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