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時代發力“三農”資產 打造有溫度的農村信貸服務
李強家今年種下的第一季長豆角到五月份就該成熟了,另一個大棚里育苗工作也在緊張的進行著。每年的這個時候是李強最忙的時候,也是他資金最緊張的時候,大棚蔬菜的成本還沒收回,但雇傭工人、買苗、買肥料都需要花錢周轉。
但今年,李強不用發愁了,因為早在農忙季節來臨之前,李強就已經在積木時代的幫助下成功融到了一筆錢,解決了資金周轉的問題。李強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農民想借錢簡直太難了”,然而在中國農村地區,無數個借不到錢的“李強”依然存在。
相比于互聯網金融服務覆蓋較為廣泛的城市地區,中國農村地區“融資貴、融資難”的特征尤為明顯。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數據顯示,“三農”信貸缺口高達3.05萬億元,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農戶難以獲得信貸服務。
開展農村信貸業務的難點之一在于農村征信體系的缺失。數據顯示,目前有央行征信的農村人口只有25%左右,而進行過信用評定的只有18%,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完善是農村信貸服務發展的一個絆腳石。而“三農”業務非標準化、農業周期長、資產抵押物不足等也是阻礙信貸服務下沉的主要原因。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近年來農村信貸市場開始逐漸被激活,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布局農村信貸領域,積木時代就是其中一家。作為小微信貸信息服務商,積木時代成立于2014年,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為三四線及以下城市、鄉鎮及農村地區的實體小微企業、個體經營者、農戶群體提供快捷而有溫度的信貸服務。
為了服務像李強這樣的農民用戶,更好的挖掘“三農”資產,積木時代于2016年推出了專門面向農村種植、養殖戶的信貸服務“阡陌貸”,而如何準確的知道用戶的經營狀況,判斷用戶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成為了下沉到農村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為此,積木時代借鑒了德國的的IPC風控模式,通過信貸員上門盡調的方式進行數據的收集和交叉驗證。在盡調的過程中,信貸員會通過數據的交叉驗證來核對每一個信息,不依賴單一渠道,從而保證信息的真實度和完整度,同時還會將用戶的個人聲譽、所處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等軟信息納入評估,更完整地還原用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
而信貸員實地盡調只是整個信貸服務中的第一重交叉驗證,積木時代信貸員獲取的線下數據還需要再與積木盒子獲取的線上數據進行第二重交叉檢驗。
積木時代和積木盒子同屬于積木拼圖集團,前者專注線下資產發掘和實地盡調,后者則負責線上風控和交易撮合,兩者合作服務小微企業。積木時代負責對用戶進行線下盡調和風險判斷,然后再由積木盒子對用戶的線上數據進行量化風險評估。經過兩重驗證之后,符合風控要求的用戶,才能經由積木盒子平臺面向廣大互聯網金融投資者發布融資信息。李強就是這樣在積木盒子上融到了6萬元的借款,成功度過了今年農忙季節的資金難關。
化解風控難點是農村信貸服務能夠長久堅持的動力,而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勢拓展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也是農村信貸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2018年,積木時代還將繼續擴張門店,開拓“三農”資產,為更多的農民用戶送去普惠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