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產業 > 正文

賣掉工廠從0到1,4年投入1.2億,他要用共享養生讓天下無醫

天下無病,自然天下無醫。

22年前,熊曉明下海經商,從事制革行業完成原始積累,但市場的混亂、行業的粗糙和環保的壓力,讓他心存芥蒂,不得不賣掉工廠。

22年后,熊曉明進擊大健康產業,在華大基因們之前首次提出腫瘤個體化治療,把企業做到新三板上市,又在國內一片荒蕪之中,硬是完成了整合醫學的全產業鏈布局,再利用共享養生模式,通過線下“衡養”實體店造福給更多人。

面對《商界》記者的采訪,熊曉明不是那種個性張揚的表演型企業家,曾經試錯的孤獨、堅守的焦慮、看準風口的堅持都被他精準地控制在平緩的語速下。

滄海桑田,得失在人。在沒有現成榜樣和參照系的情況下,熊曉明是如何在創業的孤獨歲月中拉出時間軸,把整合醫學在中國做到從0到1,又是如何進入領先行業一步又一步?

皮革老板賣廠記

熊曉明的故事是一條遞增線。

時間拉回到1995年,在皮革行業摸爬滾打了7年的熊曉明,已經從國營廠的普通技術員,晉升為臺資企業的廠長。彼時,市場經濟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國家開始鼓勵皮革等輕工業發展,而一首蘇芮的《跟著感覺走》像某種暗示,讓熊曉明的內心蠢蠢欲動。

也許是中年危機,也許是時代劇烈變化和生活規行矩步的矛盾,也許又僅僅只是“為了賺更多錢,讓生活變得更好一點”。30歲的熊曉明終于按捺不住,成為西北輕工學院那一屆皮革系里第一個下海經商的人。

那個年代,做生意賺錢得靠膽子大。皮革當時算是暴利行業,特別是門檻很高的制革業,往往技術含量決定了同一批毛皮胚價格能否翻一倍。技術出身的熊曉明有天然優勢,再加上市場環境好,很快便站穩了腳步。

制革廠的老板們,少有科班出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家吃吃喝喝綁定在一起,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是用江湖情義那一套邏輯。比如他們不怕工廠欠款,在當地多有黑白兩道關系,有一千種辦法可以把欠款追回來。

但熊曉明不行,制革廠要把貨源供應給下游的中小型鞋廠,這些鞋廠會收購一批二手設備,招聘幾個工人搭個草臺班子,它們很多都是候鳥型企業,做完一單就撤。曾經有鞋廠欠了熊曉明十幾萬元,等他去催款的時候早已經人去樓空,“讀書人”熊曉明措手無策,在粗獷的制革行業顯得格格不入。

時間和數字是冷酷無情的,像兩條鞭子,懸在熊曉明背上的除了市場的混亂,還有行業發展的痛點。

制革對環保要求很高,比如常用到的鉻鞣劑,用它鞣制成的皮耐水洗,能貯存更久。但鉻是一種致癌物,從脫毛到熟皮這個過程會用到大量廢水,嚴重污染環境,而行業的潛規則卻是在國家標準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很多工廠只是把沒處理透的廢水草草處理。

而從大的趨勢來看,制革行業也不是長遠之計。皮革行業最早從意大利等發達國家轉移到中國,最終也會因為經濟和環境的矛盾,轉移到更落后的地方去。

熊曉明越來越不看好制革行業,連他的孩子也因為嫌棄工廠臟亂差,不愿意繼承,再加上長期接觸污染皮革,他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一系列原因堆積起來,讓熊曉明下定決心趁早賣掉工廠,告別這個行業。

2007年,熊曉明遇到了一個契機。一家外企需要沒有致癌化工材料的皮革,找了很多工廠都吃了閉門羹,沒人愿意單獨給它開一條生產線。但熊曉明卻欣然答應,他把以前的生產線全部停掉,專門給對方做這種定制材料,合作大半年后,順水推舟把工廠賣給了對方。

在皮革行業的7年,熊曉明就像是從瓦礫堆里爬出來一樣,滿身傷痕和疲憊。他不再想做一個“掙快錢”的生意人,他曾受過物質生活的磨礪,有不錯的基礎知識,還有一些時光打不掉的理想主義。他甚至一直有一個偉大夢想——為以前的行業“贖罪”,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更多的人。

天使的大健康夢

賣掉工廠后,熊曉明果然多了一個新角色——天使投資人。

那段時間,國內掀起了一股大健康熱潮,數百億元的資本扎堆這個行業。熊曉明在美國耶魯大學有一個任職研究員的朋友,正好得到一項醫學專利技術的授權,準備回國創業。

這項專利技術是卵巢癌的早期檢測,已經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廣泛使用,而且效果不錯。熊曉明很看好,以朋友的身份投資了這個項目。

做投資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企業的發展和當初設想的軌跡一樣。卵巢癌的早期檢測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報批,但早期檢測無法認證后面會不會生病,在國內根本沒辦法報批;再加上當時國民對于預防性檢測意識淡薄,項目經過幾個月的市場試錯,最后不得不放棄。

既然預防性檢測太超前,熊曉明決定干脆轉型治療性檢測,做腫瘤的靶向藥治療。這是一個大膽的創新,彼時靶向藥剛剛得到中國藥監局的認可,熊曉明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國內首次提出了腫瘤個體化治療。

幾年之后,腫瘤個體化治療成為風口,華大基因、博奧生物等基因檢測公司紛紛涉足。好風憑借力,熊曉明的企業因為布局得早,順利成為國內新三板擴容后的首批企業。

企業雖然成功了,但熊曉明卻萌生了退意。那個時候,他每天要接觸大量腫瘤病案,不斷累積的負能量讓他身心俱疲,2013年熊曉明患了嚴重的頑固性腰疼。

“晚上只要一疼醒,就再也沒辦法入睡。”經人推薦,熊曉明去了加拿大溫哥華的一家診所,醫生不給拍片,也不給吃藥,只是通過檢測他的食物不耐受源和腎上腺素,通過飲食生活的習慣進行調節。雖然聽著很玄學,但是一個多月之后,折磨熊曉明兩年的腰痛竟奇跡的消失了。

后來熊曉明才知道,治好自己腰疼的正是整合醫學療法。醫生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用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西醫的“循證醫學”結合,找到了他腰疼的根源,即牛奶、雞蛋、面粉等不耐受導致的慢性炎癥。

那時,熊曉明作為投資人正在美國和加拿大找項目。他進一步研究發現,整合醫學在美國已經發展了半個多世紀,美國國會早已通過整合醫學法案,已經進入了主流醫學,有很強的臨床科學性。

“集百家所長,成一家之言”是整合醫學的特點。比如,整合醫學通過大量臨床數據發現,太極拳對老年癡呆癥具有顯著效果,而東方的禪學也能治療抑郁和煩躁。意外進入視野的整合醫學,一下子就被熊曉明看中,而中國市場顯然還是處女地。

但他沒想到,大趨勢之下,有無數紛繁的小潮流,可能把他帶向無數個未知的未來。熊曉明剛把整合醫療帶回中國之時,不接受成為普遍現象,“客戶把我們的方案給醫生看,醫生一看就說這個是騙人的,哪有不吃藥就會好的病。”

而熊曉明創辦博厚健康更是被外界質疑,尤其是自建整合醫療一系列產業鏈——培訓醫生、建立檢測中心、研發醫用營養品,僅僅一臺檢測機器就是幾百萬元,運營成本太高,4年下來投入了1.2億元。

但是,成本到底高在哪里,低又應該往哪些地方低,很少有利益相關者會明說。因為模式的輕與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業擔當的總和。

博厚健康沒有被拖垮,反而是越來越多被認可,在沒有公開推廣下,僅靠口碑傳播已經服務了1000多名客戶。整合醫學已然成為時下熱門,博厚健康更是中國整合醫學最響亮的名片。

在熊曉明看來,創業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錢,一種是為了夢。兩次創業,在得到基本的物質滿足之后,熊曉明更加確信,自己想要的是第二種。

共享養生造風者

有人問熊曉明,為什么他能把一個看似不太靠譜的東西堅持出結果。就像那個挖井的故事——太多人停在泉水涌出的前一分鐘。

這種自信更是來源于看得見的趨勢。政策不斷應聲落地、互聯網大潮沖擊傳統醫療,民營醫療進一步市場化的蠢蠢欲動,大健康行業必將在這樣的趨勢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其中被譽為未來風口的整合醫學。

這意味著,提前布局全產業鏈的整合醫療平臺,在這一進程中,并不僅僅是一個站在風口的幸運兒,它終將是一個顛覆者。

目前,博厚健康已經成為一家集產業投資、醫學研究、醫療技術開發、臨床醫療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公司。經過幾年探索與思考,熊曉明不再生硬的提整合醫學,而是給博厚明確提出“全球·健康·養生”的發展理念。

首先,醫不叩門,醫療是一個“有了病才去治療”的被動消費,而這個過程給人的印象往往很痛苦。熊曉明決定借助養生的概念,在養生的過程中植入博厚的整合醫療解決方案,讓患者主動快樂的討好健康。

傳統醫院靠藥物和醫療器械贏利,行業里面沒人做靠健康解決方案的精準養生,但熊曉明卻要用博厚健康給養生行業定一個標準,它創新的提出體制再造的共享養生模式,成為中國高達70%的亞健康人群的有效健康方式和新潮流。

共享養生是一個什么概念?熊曉明舉了一個例子。博厚健康通過組合中醫的香灸,用戶可以通過博厚健康的互聯網養生平臺,購買香灸條或香灸泥,也可以預約喜歡的香灸師,然后到線下的“衡養”健康中心免費做香灸服務。

“衡養”的會員隨時可以到健康中心做檢測,知道身體全面的檢測數據,再配合美容保養和休閑運動為一體,把人留下來,再慢慢植入引導整合醫療。

除了家門口的養生之外,博厚健康還把客戶帶到大自然,做個性化健康養生旅游,比如騰沖的火山石,福州的地熱溫泉等。同時還打造“衡養”別院,讓客戶回到鄉村,回歸綠水青山,通過文化、養生、佛學等教育,從身心上皆得到復原固本。

當然,除了這些共享空間,博厚健康還將構建國內首個整合醫學診療SaaS系統,屆時無論是公立或民營醫院,還是健康管理機構,都可以通過SaaS系統共享博厚健康的醫生、設備、產品和服務。

這種共享不僅是產品共享,熊曉明更愿意把博厚健康以及所代表的整合醫學這份事業共享。在博厚健康如今的團隊里,有來自大洋彼岸美國華盛頓大學、美國威斯康辛醫學院等優秀精英,也有國內各個醫療產業領域大牛。

比如,負責營銷的副總裁廖信珉,他本來就是護膚品老板,把旗下項目賣給歐萊雅后成為了博厚的代理商。在兩人的一場酒局中,廖信珉向熊曉明提出三個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把COO的位置留給他,很好的希望發揮自己的能力。結果熊曉明當真了,第二天就打電話邀請對方加入,廖信珉也當仁不讓,只要了1美元月薪。

搭建舞臺,讓大家在這個舞臺上出彩的表演,自己只做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作為整合醫學在中國的鋪路人,熊曉明用實際行動捍衛了自己的初心,進而與有志者共同做大這個蛋糕。

有一種觀點認為,絕大多數企業家屬于“天派”,精于商業模式設計、上游布局。而熊曉明屬于“地派”,腳踏實地做事情,用德行聚沙成塔,他用經歷告訴我們,所謂不可戰勝的趨勢并不高深,它就是每個人內心本來的樣子,就像他所堅信的整合醫學已經成為一筆造福國人的財富。

后記

一千個創業者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熊曉明屬于目的性最單純的那一種。現在的熊曉明已經能對著我們自信地解讀所謂“命運”了,一是看到趨勢,二是堅持到底。

從普通的皮革廠老板到整合醫學中國鋪路人,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當然需要運氣,但是想持續地成功,單靠運氣顯然不行。熊曉明持續成功的背后,對于那些處于真實商業社會中的人,特別是有大健康夢的人,一定有一些借鑒意義。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中國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8004000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