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備案實質性延期,未來將實行牌照制?
最近一段時間,伴隨著網貸備案實質上進入延期狀態,P2P行業或將實行牌照制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
牌照,即經營許可證,在金融行業代表的是執業資格,是批準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正式文件,其通過嚴格的市場準入,在規范行業健康發展的事前監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簡單來說,監管方先劃定多個高門檻,比如實繳資本不低于多少,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需具備從業資格證和業務工作經驗等,滿足這些條件之后,金融機構方有從事相關金融業務的資格。目前比較為人所知的金融牌照主要包括銀行牌照、保險牌照、基金牌照、信托牌照、期貨牌照、支付牌照等,而P2P網貸行業尚未出臺相關牌照。
事實上,有關P2P到底會不會實行牌照制監管的討論,在去年4月份的時候已經廣泛討論了一波。當時,眾多業內人士認為,P2P平臺被定位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這更類似于服務業的性質,平臺自身既不能吸收存款也不能發放貸款,暫行辦法甚至連最基本的實繳資本金的門檻都沒有規定,再加上為支持P2P創新進而促進整個金融行業的活躍發展,P2P網貸用不著門檻更高要求更嚴的牌照制,通過備案制監管實現規范與鼓勵P2P發展的平衡再好不過了。
不過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防范金融風險、抑制金融亂象、維護市場穩定逐漸成為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7年9月22日,時任央行副行長易綱在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管”;2017年底,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也曾公開表示:“要堅持金融是特許經營行業,不得無證經營或超范圍經營”;今年5月底,易綱在出席2018金融街論壇年會時再次表示:“要全面實施金融機構和業務的持牌經營,打擊無照經營,對超越范圍、違法違規經營活動要堅決打擊……”
由于P2P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模式,而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P2P未來將實行牌照制的論調開始占了上風。還有專家預測稱,P2P牌照或將歷史性地成為繼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十二種金融牌照之后的第十三種金融牌照。
P2P平臺三益寶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短期來看,P2P行業采用牌照制監管或許不是最適合的方法。不過隨著整改的持續深入,在一個過渡期后不少平臺已平穩退出,那時P2P采用牌照制也未必不可能。對投資人而言,不管是備案制還是牌照制,堅持優選平臺、謹慎投資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