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創新 > 正文

專家呼吁攻克核心技術需建立“試用生態”

“技術如果不用就永遠不可能好用”

6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等多領域專家,出席“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科學傳播沙龍,共同探討如何破解我國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困境。

在談到我國網信領域“卡脖子”技術時,倪光南院士指出:“創新產品從起步到成熟,需要在應用中不斷發展。”他認為,在一些核心技術領域,自主技術產品已經從“不可用”過渡到了“可用”階段,如果有用戶基礎,并形成順暢的反饋機制,我國網信領域的一些軟硬件就會從“可用”向“好用”發展。

“在我國,尖端儀器設備多半靠進口。”杜祥琬表示,有些技術國內也有人做,但要想走向規模化的應用,需要有好的生態,“用起來”是關鍵。他表示,起步晚的國產儀器設備與成熟的國際產品相比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這些毛病只有用了才能發現,只有用了才能改進,只有用得夠多才能趕上世界最好的、質量最高的儀器。因此獲得試用機會是國產設備“入圍尖端”所需的生態之一。

作為專注航空發動機技術20余年的專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天驕航空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光秋指出,在航空發動機技術領域,近年來我國已取得了多項進展,但技術應用仍然是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他舉例說,在一些航空發動機型號中,噴油嘴制造采用了3D打印技術,雖然目前我國3D打印產業蓬勃發展,企業數量龐大,但還沒能將相關技術應用于航空發動機零部件。

如何構建技術使用生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預測所所長王革認為,構建生態首先要強調企業主體,以企業為主體才能把核心技術變成產品走向市場;其次要創新體制機制,例如構建以應用為導向的評價體系等。

自主可控是達到技術安全和網絡安全的必要條件。倪光南建議一些項目立項時應進行自主可控的評估。評估需要回答三個問題:有沒有第二家供貨商,是否掌握核心代碼,沒有供貨怎么辦。

“我們希望企業所有的產品都應該有備份能力,性能可以沒有國外系統優秀,但可以應付市場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倪光南表示,項目評估時,相關單位本著客觀態度容許企業可以“有而不強”,將是生態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張佳星)

關鍵詞: 核心技術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