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創新 > 正文

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發布 京滬特大型城市、沿海省份領先

歲末,各省份區域創新能力大考又到了“放榜”的時刻。12月11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在京發布。從綜合指標排名來看,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及京滬特大型城市,依然是創新能力領先地區,“C5”的優勢凸顯;山東、湖北、安徽齊頭并進、相差無幾,山東的領先優勢在縮小;四川、陜西、湖南、重慶、福建及河南緊隨其后;貴州、云南等西部地區追趕勢頭迅猛,創新步伐不斷加快。

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編寫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已連續發布21年,是國內權威的區域發展評價報告。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柳卸林表示,2021年排名上升的地區有10個,其中,吉林上升9位,進步明顯,在東北地區處于領先地位;排名下降的地區有9個,其中,寧夏和青海均下降6位,西部地區轉型依然面臨困難。

排名領先區域強者恒強

2021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位,已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柳卸林說,從指標層次看,廣東實力綜合指標排名第1位;效率綜合指標排名第3位;潛力綜合指標排名第1位,較上年上升4位。

據了解,在基礎指標上,廣東省政府研發投入增長達到38.09%,國際論文數增長21.32%,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和每萬人均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分別增長5.31%和3.72%,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增加51家。“一系列數據表明,廣東省注重基礎研究,不斷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創新生態不斷優化,為創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柳卸林說。

北京連續4年(2018~2021)屈居亞軍。年來,北京積極推動“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昌未來科技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十三五”期間,北京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其中,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從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的15.9%,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獎項占全國30%左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均水的10倍。

排在第3位的江蘇省,過去20年始終居全國前列,特別是2009~2016年連續8年排名首位,2017年以來江蘇省排名稍有下滑,但總體仍然處于領先地位。數據顯示,2020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達10.2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5%,邁入10萬億俱樂部。

從基礎指標看,江蘇省的優勢體現在總量指標上,少數指標增長明顯。例如,政府研發投入增長8.3%,國際論文數增長14.7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增長2.6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增長2.7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比重增長21.69%。過去5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2.82%,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3.2萬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6.1件,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比重分別達到37.8%和46.5%,數字經濟規模超過4萬億元。

在去年的榜單上,明星省份是安徽,今年則是綜合排名上升9位的吉林,由去年的第28位躍升至第19位。該省上升幅度較大,主要是與技術引進、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大有關。

從基礎數據看,吉林省在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等方面的部分指標大幅增長。比如,政府研發投入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內技術成交金額是上一年的4.2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外技術引進金額增長超過100多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增長超過14倍??偭恐笜说拇蠓S升,進一步使得對應的效率指標、潛力指標均明顯增長,進而提升相關指標排名。

重慶和遼寧排名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12位的重慶連續兩年排名下降。主要原因是技術市場企業交易額(按流向)排名降幅較大,較上年下降15位。此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萬名研發人員均發明專利申請數、均每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基金額等指標值和排名均有所下降。

吉林綜合排名躍升至東北首位,而遼寧的綜合排名則下降了3位。柳卸林表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過去幾十年形成了路徑依賴,當創新的邏輯發生變化時,傳統工業思維難以適應數字經濟、新經濟發展的需要。

報告顯示,遼寧企業創新維度的排名下降了8位。柳卸林表示,遼寧的企業研發人員、企業技術改造指標下滑明顯。“從基礎數據看,遼寧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萬名研發人員均發明專利申請數排名下降5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外部支出下降7位,企業研發人員比重下降6位,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甚至下降了9位。”

南北地區差距依然不小

柳卸林表示,從全國區域創新能力看,區域間絕對差距變大、相對差距縮小,協調發展面臨挑戰。除浙江外,廣東的優勢地位進一步凸顯。中部崛起的速度要快于東西部。2014年以來,南北的創新能力差距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多中心的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多個創新集聚區,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創新集聚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創新集聚區、以廣東為中心的珠三角創新集聚區,以及以成都、重慶、武漢、西安為中心的區域創新集聚區。

區域協同創新在穩步推進的同時,問題依然突出。其中,京津冀較上年有所好轉,但仍處于較低水;長三角穩步發展,差距在穩步縮小,一體化程度逐步提升;東三省成為同構最相的一個區域。

柳卸林總結說,此次的報告得出結論,區域創新范式在發生變化,制度創新、生態型創新的優勢日益凸顯,各地都在積極爭取政策優勢和制度開放。

從全國范圍來看,東西部地區間差距在縮小,南北地區差距依然不小。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協調。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而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地區間競賽比拼的勢頭強勁,例如:上海、江蘇加速數字化轉型,浙江推進數字化改革,廣東打造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同時柳卸林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區域創新格局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關鍵詞: 區域創新能力 特大城市 沿海省份 地區差距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