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創新 > 正文

【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數字敦煌”,讓文物“走出”洞窟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憑借精美的壁畫、塑像等吸引了諸多關注的目光。這些年,“數字敦煌”項目的實施,則讓珍貴的敦煌文物“走出”洞窟,也拉近了文物與人們之間的距離。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安慧莉表示,“數字敦煌”項目為美術臨摹、考古研究、文物保護等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應用,同時也有利于敦煌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她介紹,數字化技術飛速發展,目前有一些AR技術,也會應用到一些石窟內圖像智能提取、識別工作中,只是這些都還在陸續研究過程中。

人們來到敦煌莫高窟參觀。中新網記者 上官云 攝

“數字敦煌”的提出

關于“數字敦煌”,安慧莉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樊錦詩院長提出‘數字敦煌’,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數字中心,在吳健、俞天秀等老師的帶領,開始了‘數字敦煌’相關項目、課題研究,以及技術方面的一些探索等等。”

“我們制定了一些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的相關標準,包括石窟寺壁畫二維圖像采集與加工、三維數據采集與加工以及存儲等方面標準。”安慧莉表示,這為行業內的石窟寺文物數字化提供了技術指導和標準規范。

她介紹,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莫高窟兩百九十多個洞窟的高清壁畫的采集,一百九十多個洞窟的圖像處理工作,以及45身彩塑的三維重建、120余個洞窟空間模型掃描工作。

這些寶貴的數據,為美術臨摹、考古研究、文物保護等提供了可靠的應用支撐。以壁畫臨摹為例,高清壁畫精確度極高,可以供臨摹者快速繪制洞窟線描稿去上色,提高工作效率。

與時間賽跑

“數字敦煌”提出后,幾代莫高窟人都一直在與時間賽跑,力爭以最快速度把敦煌莫高窟里珍貴的壁畫、彩塑等空間信息采集下來。

在工作中,安慧莉和同事遇到過不少挑戰。

“大概是2010年,我參加了莫高窟61窟的數據采集工作。”3月份的敦煌還很寒冷,那時,安慧莉和大家每天早早進入石窟,放棄周末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工作。

其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洞窟中《五臺山圖》的數據采集。“61窟的采集難點,就是超大型洞窟的數據采集必須保證不同數據采集平臺圖像準確銜接以及數據質量的一致性,我們又進行了反復討論、現場測試等等。”

趕在旅游旺季來臨之前,他們圓滿完成了這項任務。經過數據采集、圖像的加工,最終,高清的《五臺山圖》也得以呈現在大眾面前。

中新網記者 上官云 攝

安慧莉說,這些年,敦煌研究院的“數字化”團隊吸收了不少年輕人加入,隊伍里有“90”后,也有“00”后,所有的成員秉承“莫高精神”,充滿活力和工作積極性。

文物“走出”洞窟

需要注意的是,“數字敦煌”項目在加速數字化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數字化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利用。安慧莉說,“數字化”讓敦煌石窟走出了它的本體,去往更多地方。

一個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實現全球共享,人們可以欣賞精彩的壁畫,獲取相關知識等等。

安慧莉介紹,之后“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上線,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敦煌藏經洞文獻的6500余份高清數字資源向全球開放,為海內外學者、文化愛好者以及藝術創意者打造出“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共創平臺。

“這為有效實現文化資源的安全高效流動提供了堅實基礎,對確保傳統文化傳播內容的準確性、推動數字化資源的確權、擴大文物資源社會開放度、增強敦煌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雙向互動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安慧莉表示。

安慧莉認為,通過高科技手段,“數字敦煌”將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未來,實現了科技和文化的完美結合,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體現,讓古老的敦煌藝術在數字時代煥發出無限生機。(完)

關鍵詞: 數字敦煌 msiexec listbox windowsphone writeprocessmemory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