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創新 > 正文

寧古塔苦寒無比?且看今日魚米之鄉

“寧古塔苦寒無比”是《甄嬛傳》觀眾耳熟能詳的臺詞,眾多影視劇為它塑造了荒寒僻遠的深刻印象。而如今的“寧古塔”卻是另一番生活景象:碗盛石板大米,箸夾鏡泊湖魚,春耕千頃沃野,冬賞萬里雪飄……

這個今非昔比的地方,是中國東北邊陲城市牡丹江,該市打造的寧古塔旅游項目于近日引發熱議,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世居者在歷史卷軸上描繪的桑田巨變。

展開地圖,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綦中明指出了寧古塔現今所在地。“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設置昂邦章京駐寧古塔舊城,今牡丹江海林市。康熙五年(1666年),移駐寧古塔新城,今牡丹江寧安市。”

圖為位于牡丹江寧安市的望江樓,為督辦寧古塔邊務的欽差大臣吳大澂所建。 寧忠臣 攝

寧古塔沒有“塔”。據滿語專家考證,寧古為“六”,塔為“個”,寧古塔意為“六個部落”,在當時確實是苦寒之地,正如流人所記“雪花如掌,朔風狂吹”“斷冰連結,不受馬蹄”。

“然而,流人在客觀上推動了寧古塔的經濟文化發展、民族文化融合。”綦中明娓娓道來:“寧古塔是滿族的發祥地,在流人到來之前是荒蠻絕塞之地。大批流人帶來了圖書文集,傳播了中原文化,繁榮了邊疆經濟。”

以農業為例,當時流人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多樣的糧蔬種子,與寧古塔人民共同開發了良田沃土。發展至今,牡丹江已有“塞外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

山東會館,是在寧古塔居住的山東人集資建造的。 寧忠臣 攝

此時秋收剛結束,牡丹江“糧滿倉、果滿筐”。牡丹江市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近幾年,牡丹江每年的糧食種植規模保持在1000萬畝(1公頃等于15畝)左右、總產量在60億斤左右,2024年有望實現新突破。

這正是“先輩躬耕久,農藝世代傳。今成富饒地,物產滿鄉川。”特別是寧安市盛產的石板大米,自唐代以來始終是歷朝皇室享用的“貢米”,如今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香氣撲鼻、入口軟糯。

牡丹江寧安市推進“黑土優品”特色農業,所產石板大米享譽中國。圖為石板大米8.5萬畝核心產區豐收圖。張本軍 攝

寧古塔是牡丹江歷史文脈的一頁剪影。早在2012年開始,該市每年都會舉辦寧古塔文化節,今年打造的“風雪寧古塔”旅游項目,就是想向游客展現唐代渤海國、清代流人、滿族、移民等牡丹江的歷史文化。

對于輿論關注,牡丹江市農旅投資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靖波感到既有壓力又有信心,他說:“我們將通過設置場景、營造氛圍等方式,復建寧古塔舊城,推出戶外實景演藝,展現寧古塔文化推動邊疆興盛繁榮的景象。”

流人吳兆騫詠鏡泊湖的詩詞有云:“海色莽無際,憑高望泬寥,九霄迷積氣,萬象變零潮。”此時的鏡泊湖吊水樓瀑布初現寒意,這片區域將在今冬迎來更多游客。

除了領略“世界懸崖跳水第一人”狄煥然的風采,他們還可以通過參觀寧古塔舊城時期的生產生活場景,了解從“昔日苦寒之地”向“今日魚米之鄉”的發展變遷。

“我們將在今年12月份推出‘鏡泊湖·渤海雪國冬捕季’,除了風雪寧古塔主題區之外,還有亞冬風采、渤海雪國、千年大冬捕主題區,牡丹江文旅資源豐富、亮點紛呈。”趙靖波說。

“雪城”牡丹江和“冰城”哈爾濱遙相呼應,“風雪寧古塔”旅游項目未啟動、先火爆。乘勢黑龍江持續的冰雪旅游熱,牡丹江能成為下一個網紅城市嗎?令人拭目以待。(完)

關鍵詞: 寧古塔 魚米之鄉 牡丹江 箸夾鏡泊湖魚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