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創新 > 正文

第十四屆致公·張江論壇舉行:科技創新向未來

要點之一是基礎科學的創新發展。

上海腦虎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彭雷表示,科技創新一定是來自于基礎科學的突破,在這一條件上,可進一步尋求產學研體系優化,助力一線科研者的創新成果進行創業轉化,理清相應的資產分配機制,從而打造更好的科技創新生態。

“我們在治療病人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成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新。”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教授徐美東這樣詮釋他眼里的“科研創新”。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他發現部分內鏡治療后患者出現食管狹窄后遺癥,并為解決這一問題付諸實踐科研,才有了后來造福患者的專利氣囊的生產落地。

徐美東認為,一款科技創新產品最終落地并成功市場化,離不開后續資本和產業鏈的支持,但一線人員的技術創新和基礎科學創新突破,始終是最關鍵的起點。

要點之二是金融市場的積極支持。

“我們的產品在最初實現量產化后,遇到了市場化的挑戰。我們認為產品是有潛力的,但在這樣的節骨眼上,如果沒有市場及更大的外部產業和資金去支撐的話,是很難走下去的。當時正是投資者的出資,才讓這個項目有了堅持下去的可能。”東超科技合伙人、東超全息(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淼通過產品研發量化到市場化成功的實際案例佐證了“創新始于技術,成于資本”。

作為“新上海人”,于淼在切身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科創生態,也愈發相信,在上海這一開放活躍的金融市場中,科創企業將會走得更遠更好。

上海浦東創新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后管理部總經理黃穎健說:“近幾年,國資在當前的創投市場中表現非常積極活躍,在當下環境中充分發揮了金融資本對于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希望未來能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加入創投領域,支持科技創新。”

要點之三是國家政策的穩定幫扶。

上海紐脈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虞奇峰認為:“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需要政府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以此來奠定科研人員和投資者的信心。我們要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協同創新機制,從國家層面為醫療行業提供幫助,地方和部門才能有效落實。”

以自身從事的醫療行業為例,虞奇峰提到,一項醫療器械產品的開發落地大概需要8年到10年,而10年后中國社會可能將迎來老齡化的人口結構轉變。在這個節點上,國家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方向,就為醫療產品的研發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李軍說,在拼技術、拼設備、拼資金的世界頂尖科創領域,一線科研人員難以離開政府的支持而獨立取得成果,無論是爭取為實驗室獲得頂尖的硬件設施條件,還是切實考慮到海內外高端人才全方位需求的人才引進政策,都是上海科創工作未來應著力把握的關鍵點。

“期待未來上海可以持續更新科創政策,充分激發僑海人才科創潛能,共同譜寫科創新篇章。”致公黨浦東區委會副主委馬晨光說。(完)

關鍵詞: 莫扎特的造訪閱讀答案 電腦公司銷售一批計算機 可卡洛因的顏色通常是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