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創新 > 正文

云南嘎灑:傣族男子打破傳統傳承非遺助農增收

“傣族土陶與我們傣族生活息息相關,技藝傳女不傳男。我因車禍受傷無法做其他工作,干脆專心做土陶。”9日,中新網記者走進有“花腰傣之鄉”美譽的云南新平戛灑鎮,采訪非遺傳承人刀正富,在其帶動下,該鎮土陶遠銷全國多地,助農增收。

圖為刀正富制作傣族土陶。黃興鴻 攝

今年49歲的刀正富,家住紅河上游戛灑江畔、哀牢山下的戛灑壩子土鍋寨,這里是遠近聞名的制陶寨。“傣族土陶制作歷史悠久。”刀正富介紹,主要制作用于裝水裝米的陶罐,煮茶的陶壺等生活用品。2006年,傣族土陶制作技藝被列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刀正富說,他之前在當地一家企業上班,2000年因車禍致殘,雙腳不便,于是決定跟母親學習制陶。經過不懈努力,2014年被評為該項技藝的玉溪市級傳承人。

制陶先要選擇當地較好的黏土,在家堆放一年以上,之后根據需要,進行舂土、篩選、和泥、拉坯、曬坯、堆燒。傳統燒陶使用稻草等做燃料,需燒10小時;電燒則更快,僅需3小時。

“殘聯等部門支持我創業,推介我參加相關培訓,到各地展銷等。”刀正富告訴記者,通過不斷學習和專家的幫助,他除制作生活用品外,也結合旅游市場需求,推出土陶工藝品,并融入傣族文化。

圖為刀正富介紹其制作的傣族土陶工藝品。黃興鴻 攝

在土鍋寨,刀正富的土陶供不應求。2021年,他到鎮上花腰田間民俗文化村開設自己的工作室,并幫助村民代銷土陶產品。同時提供研學,每年定期到周邊學校講授傣族土陶歷史、文化及制作工藝等。

“作為一名傳承人,我會保護、傳承好傣族土陶制作技藝,同時也會持續創新,豐富產品,滿足旅游市場需要。”他說。

戛灑鎮人民政府副鎮長施艷華介紹,近年來,緊盯“風情花腰傣、神秘哀牢山”的形象定位,該鎮深入挖掘花腰傣刺繡、傣族土陶、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旅游業態,加快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旅游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吸納殘疾人就地就業176人次。(完)

關鍵詞: 云南嘎灑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