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產業 > 正文

FMBA“大師課” 專題 |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

5月9日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教授為FMBA同學帶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主題講座。講座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進行,在熱烈的講座氛圍中,何平教授從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的關系講起,輔以現實的案例講解和權威的數據分析,關注當下中國社會的債務風險和金融政策,引發了同學們對金融發展新趨勢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度思考。

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深度交融 共生共榮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在供給和需求兩端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供給側,國內的人口紅利和全球產業轉移帶來的技術進步,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

在需求側,政府主導的投資驅動、不斷提高的消費增長和國際市場的外部需求,對中國經濟起到了良好的刺激作用。這一階段的中國經濟,在學習中實現趕超。

圖片1.png

當今的中國,已經深度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中,并在由凈消費國家、凈儲蓄國家、資源輸出國家組成的全球經濟格局中,成為凈儲蓄國家的代表。根據世界貿易組織2019年的統計數據,中國的出口比重位居世界第一,進口比重占據世界第二。伴隨著中國日益深入參與國際貿易,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此后人民幣的儲備貨幣權重有所上升,但總體比重仍然較低,大概為2%左右。

中國國內的金融體系是中國經濟參與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基礎,具有獨特的特征。

首先,國內的金融市場信用基礎結構相對薄弱,信用體系建設以政府為主體;

其次,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途徑,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股票市場尚未成為民營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債券市場發展緩慢;

第三,監管部門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長期的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入給相對封閉的金融體系帶來過剩的流動性,是資產泡沫形成的基礎。

當前,國內的金融市場也還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帶,例如存在為小民營企業提供高成本融資的地下錢莊,以及日益凸顯的互聯網金融安全問題。

圖片2.png

債務風險:短期化解與長期紓困

截至2019年12月,中國政府負債占GDP比重為約為54%,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居民負債占GDP比重約為55%,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企業負債占GDP比重約為149%,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且負債企業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制造、批發零售、采礦和鋼鐵行業。

圖片3.png

高債務意味著高風險。持續性的快速信貸增長和大幅資產價格上升同時出現,信用擴張中大部分資金流向地方融資平臺 、房地產行業和國有企業,但經濟效率、盈力能力強的民營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境長期難以紓解。房地產價格偏離了平均居民收入所能支持的范圍,催生了資產泡沫和投機性需求,帶來房地產業的信貸過度擴張和過度建設,債務風險可能會通過銀行體系擴散到整個金融體系。

地方政府金融平臺債務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債務風險有所減少,但仍然存在著一定問題,例如債務期限與項目期限錯配,還款期限和負責人任期期限錯配,土地出讓帶來的收入使用缺少必要規范和監督。尤其是國有企業以及地方融資平臺由于有政府的信用支撐,銀行的信息生產不充分,使其可以獲得低成本融資,帶來了過度負債,超過了政府能力范圍。一旦出現銀根收緊或者政府收回背書,信息不敏感債務會變成信息敏感債務,從而會帶來大量的流動性緊缺。

當前,金融體系脫實向虛問題嚴重。房地產行業供給過量,吸納了大量的社會資金,實體經濟尤其是大量的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字經濟與金融科技:

數字經濟與金融科技:彎道超車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金融科技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金融科技能夠通過新興技術與金融服務的融合,降低金融體系的成本,重構現有的金融業態,提升金融場景的豐富度,還能夠擴充金融業務覆蓋對象。

當前,金融科技中典型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例如互聯網支付帶動了類銀行的出現,區塊鏈技術帶動了非法幣支付手段、點對點交易、共識信用等新型金融模式,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催生了大數據征信、大數據供應鏈金融、大數據消費金融、智能投顧、智能保險等新型金融業態,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息中介、互聯網銀行等虛擬金融平臺出現。

圖片4.png

金融科技增加了市場參與者的選擇空間,也使得金融監管面臨更多的問題和挑戰。金融創新的同時需要金融監管,而監管的目的在于私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趨于一致。

總體而言,金融科技為中國金融體系改革帶來更多的可能。大數據征信、風險的準確定價、誠信意識的培養、剛性兌付理念的改變能夠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更低的融資成本、覆蓋面更廣的信用與金融服務、市場化的風險定價、更及時的信息跟蹤能夠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近期中國金融政策: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遵循金融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 體系,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十四五規劃中的相關規劃內容,是近期及未來一段時間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綱領。十四五規劃提出,通過金融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通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金融科技效率;實施金融安全戰略;金融需要服務于雙循環、可持續發展,推動金融開放,推進金融服務兩岸三地融合。

綜上,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同時防范系統性風險;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容是不斷完善社會信用體系,讓政府信用和市場信用相得益彰;經濟結構的調整、“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和金融科技的推廣將會成為中國金融體系改革的外部推力和內部動因。

圖片5.png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