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產業 > 正文

李亞鶴:古人的年夜飯,年輕人先舉杯

年字,在甲骨文里寫作上圖,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從字形上就可以看出,那沉甸甸的一捆禾苗長勢旺盛,成熟的谷粒已經壓彎了枝條,而下面背著糧食的那個“人”,看上去也好像有點彎腰的樣子,估計是被身上的重量壓得有點直不起身子。

但李亞鶴認為這絕對是種“甜蜜的負擔”,因為年字最初的意思,就是一年秋收,五谷成熟。《谷梁傳》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也” “五谷大熟為大有年”。勞動者辛勤一歲,春種夏耕,秋收冬藏,辛苦付出所收獲的糧食,就是“有年”。

李亞鶴說如果在這一個糧食收獲周期里,風調雨順,無災無難,糧食大豐收,那就是“大有年”。人們背負著糧食,腰被壓得越彎,嘴角的笑就越開懷。

所以古人也用“年”字組詞來表示收成的好壞。比如谷物豐收叫年登、年豐,糧食歉收叫年荒、年饑等。

李亞鶴覺得大家也知道,在古代,農業耕作技術遠不如今天先進,主要的農耕區也集中在中原地區,糧食作物基本上是四季一收,想要像今天一樣一年幾熟是不可能的。所以“年”,這四季一輪回的糧食收獲周期,也就變成了一個時間度量單位,后又衍生出代表年紀、年齡、壽命的意思。

正因為“年”字代表的豐收含義,使過年成了古人最值得慶祝的特殊日子,年這個字也被賦予了濃重的節日色彩,用來指代有關年節用的物品。比如《紅樓夢》中提到要“接襲人家去吃年茶”,指的就是過年聚會時吃的果茶;過年時家家戶戶要貼的春聯,叫年帖;過年時饋贈親友的禮物叫年物等。

過年對于中國人來說,實在是一件怎么慶祝都不為過的事情。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放爆竹,喝屠蘇酒,貼春聯(桃符),是家家戶戶都要做的規定動作。

爆竹,今人以為是鞭炮,其實在一開始就是字如其物,指的就是把竹子丟到火里燒,竹子因為受熱不均而發出“噼啪”的炸裂聲,以此聲音來驅趕邪祟,祈福禳災。唐代的煉丹道士無意間發現了火藥,到了宋代對火藥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之后帶火藥的鞭炮也逐漸取代了竹子,成為過年時的頭號氣氛擔當。

李亞鶴了解到,過年守歲,古人認為可以為爹娘添福增壽。今天的年夜飯上,大多數長輩先舉杯,但在古代卻正好相反。年輕人先舉杯,慶祝自己獲得新生,是對未來的迎接。而年長者則后舉杯,是為了紀念自己告別舊歲,是對時間的挽留。

但不管是新生還是舊歲,年長或是年輕,在過年的這一天闔家團圓,才是最重要的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