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產(chǎn)業(yè) > 正文

電視劇中的“銀針試毒”靠譜嗎?

古代有一種常見的銀針驗毒方式,將銀針或銀釵與食物接觸后,如果針變黑便判定食物有毒。這種方式距今已有大約一千多年歷史,是一種非常傳統(tǒng)的驗毒方法。

圖源:電視劇《甄嬛傳》劇照


(相關資料圖)

那么,銀針試毒是不是就是萬能的呢?能不能把所有的毒都檢驗出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兩件事情:

①銀針試毒原理是什么?②古今毒物有何區(qū)別?

銀針探毒?歪打正著

在許多古裝電視劇和電影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用銀針對食物驗毒的橋段,甚至仵作也將銀針試毒作為檢驗尸體死亡原因的手段之一。

比如在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的戚家十三口滅門慘案片段,就有仵作以銀針驗毒,證明戚家十三口連同一條狗均是中毒而亡。

圖源:電影《九品芝麻官》劇照

當然這里邊有一些藝術加工的成分,不過在當時倒也可以理解。因為古代對毒物的使用比較有限,常用的毒物是砒霜(三氧化二砷)。另有一種紅信石,其主要成分也是三氧化二砷,外觀呈紅色,與丹頂鶴頭頂?shù)念伾嗨疲直环Q為鶴頂紅。

不論是砒霜還是鶴頂紅,有毒成分均為三氧化二砷。所以,銀針驗毒,主要是看有沒有三氧化二砷,不過這個過程有點歪打正著。

實際上,三氧化二砷與銀元素并不能發(fā)生反應。之所以能看到銀針變黑的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古代提純技術有限,毒物中總是混有一些硫磺或硫化物。

硫元素與銀針接觸后,在氧氣的輔助作用下反應,很快會生成黑色的硫化銀(Ag + S -->Ag2S),所以,銀針其實只是探到了不純的毒物里帶的雜質(zhì)而已。

還有些流言,說銀首飾佩戴一段時間后會變黑銀首飾,是身體有毒素。這并不正確,其實是人體汗液中鹽分、硫元素與銀首飾長期接觸后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導致銀首飾表面出現(xiàn)了一層黑色的銀垢(硫化銀和少量氧化銀)。

由此可知,銀針試毒,其實對硫元素有所反應并產(chǎn)生黑色的化學產(chǎn)物。當我們弄清原理就得感慨,這種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驗毒方法,弄不好已經(jīng)造成過好多冤假錯案了。古代常用毒物就那么些,現(xiàn)代可就多了。

現(xiàn)在有毒物質(zhì)有哪些?

現(xiàn)代毒物種類繁多,毒物之間性質(zhì)差異顯著,產(chǎn)生毒性的機制各不相同。

例如,安全監(jiān)管總局會同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環(huán)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農(nóng)業(yè)部、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質(zhì)檢總局、鐵路局、民航局制定的《危險化學品目錄》中就羅列了 2828 種/類化學物質(zhì),它們的急性毒性跟慢性毒性均有很大差異。

除了化學品,許多微生物代謝產(chǎn)生的生物毒素毒性也很強,比如大家熟知的河豚毒素、黃曲霉素等等。生活中也有一些劇毒物質(zhì),如水銀(汞,普通溫度計含有)。許多化學毒劑或生物毒素都不能跟銀元素產(chǎn)生顏色反應,那么也就無法通過銀針變黑來驗毒了。

既然銀針試毒已不是萬能方法,現(xiàn)在驗毒的方法有哪些呢?

其實,現(xiàn)代驗毒更多的是基于儀器分析檢測,類似我們?nèi)メt(yī)院進行體檢,各個指標都對應一項化學/生物分析。不過,這些高端設備操作復雜,占地面積也大,很多情況下用起來不很方便,因此,除了這些高端設備,生活中檢測試紙/檢測卡也比較常見。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一類跟“金”有關的驗毒技術。

現(xiàn)代驗毒,可以用金

當然,我們這里說的用“金”驗毒,可不是直接拿出根金針捅來捅去,現(xiàn)在咱們常用的是膠體金檢測試紙技術。下面就具體從膠體金顯色機理、檢測原理和檢測對象進行介紹。

膠體金通常直徑在 5~100 納米(1 納米 =1*10-9米)之間且分散性良好的球形金納米顆粒(AuNPs),當金納米顆粒發(fā)生聚集后,所產(chǎn)生的共振吸收波長發(fā)生紅移,其溶液呈現(xiàn)紫色或者紫紅色。

通過肉眼直接觀測顏色變化,即可判斷金納米顆粒是否發(fā)生團聚[1]。如果我們能夠?qū)鸺{米顆粒進行一點小小的加工,讓它們碰上特定有毒物質(zhì)的時候發(fā)生聚集導致顏色變化,就可以做出簡單直觀的驗毒工具了。

例如,如下圖所示在金納米顆粒表面修飾上疊氮苯和活性酯后,如果接觸了硫化氫(一種有毒氣體),硫化氫就可以將疊氮苯還原成苯胺,隨之與活性酯反應生成酰胺化合物,并誘導金納米顆粒聚集發(fā)生變色[2],于是我們就知道,附近可能存在硫化氫。同樣的,在金納米顆粒表面修飾上不同的具有類似功能的基團,就可以用來檢測很多不同的物質(zhì)。

金納米顆粒檢測硫化氫示意圖

新冠測抗原,原來也是它新冠疫情以來,我們對各種檢測方法已經(jīng)非常熟悉,其中有種咱們目前自己就能在家測的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就用到了前面說的原理。

目前常用的檢測方式是雙抗體夾心法,即檢測毒物前需要對金納米顆粒表面進行抗體修飾,通常采用蛋白質(zhì)等生物分子實現(xiàn)功能化。

這些表面的抗體功能分子選擇性地與目標毒物發(fā)生相互作用,導致金納米顆粒表面富集毒物。此時,試紙還在兩個區(qū)域分別包埋了毒物抗體和對照抗體。與毒物結合的金納米顆粒會在特定區(qū)域形成“抗體-毒物-抗體”夾心復合物沉積并顯紅色,這個區(qū)域稱為檢測帶(也叫 T 線)。

而沒有與毒物結合的金納米顆粒則會另一個區(qū)域沉積顯色,這個區(qū)域稱為對照帶(也叫 C 線)。金納米顆粒由于粒徑太小,表面化學活性很高,容易自發(fā)發(fā)生聚集。如果發(fā)現(xiàn)顯色區(qū)域為紫色或者黑色,則表示試紙失效。如果沒有形成對照帶,結果記為無效。只有對照帶正常,且在檢測帶上有顏色,才算檢出毒物。

檢測卡結果判定根據(jù)檢測原理,只要將對應的毒物識別分子修飾在金納米顆粒表面,理論上來講任何毒物都被識別。

現(xiàn)有的膠體金修飾分子主要分為兩種:螯合劑和抗體。因此,檢測試紙對相應的重金屬離子、陰離子以及病毒等毒物都有較好的檢測能力。例如前面說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卡。

回顧一下前文,毒物檢測“從銀到金”的轉(zhuǎn)變,從一開始的歪打正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現(xiàn)在因為搞清楚了原理能夠隨心所欲地定制不同毒物的專用檢測試劑,都是我們對化學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Z. Yuan, C.-C. Hu, H.-T. Chang, C. Lu, Analyst 2016, 141, 1611-1626.

[2] Z. Yuan, F. Lu, M. Peng, C.-W. Wang, Y.-T. Tseng, Y. Du, N. Cai, C.-W. Lien, H.-T. Chang, Y. He, E. S. Yeung, Anal. Chem. 2015, 87, 7267-7273.

策劃制作

作者丨袁智勤 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

審核丨魏銳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 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一諾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wǎng)站地圖 聯(lián)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chuàng)投網(wǎng)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