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善用監督是智慧 聚光燈下顯擔當

正確對待來自組織、來自社會、來自群眾的監督,習慣在“放大鏡”和“聚光燈”下工作和生活,是對黨員干部黨性修養和組織觀念的檢驗,也是新時代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內在要求。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讀者來稿,聚焦如何主動接受監督、正確對待監督。

——編者

善用監督是智慧

莊永明

“你聯系的河道里有垃圾,趕緊去清理一下”“近期水質變差,請查明原因”……作為一名河長,經常接到群眾的“舉報電話”。得益于他們的監督與提醒,我才能夠及時發現不足、改進問題。

移動互聯網時代,工作的一點一滴、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處于“放大鏡”和“聚光燈”之下。事實上,接受監督是常態,善用監督是一項基本功。然而,有人“不理解、有怨言”,有人認為監督太嚴是對干部的不信任,有人覺得監督多了是障礙……由此導致看到群眾拿著手機就害怕,甚至消極應付、為官不為。凡此種種,實質上是底氣不足、不敢擔當的表現。

監督的目的,是為了規范用權、推動工作、服務于民。組織監督不是跟干部過不去,社會監督不是找碴,群眾監督也不是“挑刺”,都是為了幫助黨員干部減少失誤、及時糾偏,凝聚合力干事創業。歡迎監督是姿態,善用監督是智慧。因此,既要把監督當鏡子,講政治、守規矩、規范言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也要習慣接受監督,把監督的壓力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動力,集中精力干實事,一心為民做好事。

卸下心理包袱

曹華云

作為一名紀檢干部,近來聽一位城管部門負責人反映了這樣的情況。他所在的部門,要負責路邊攤整治、控違拆違等工作,“現在監督嚴了,這些工作矛盾相對集中,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稍有不慎就會被上級問責追究,干工作心理包袱很大”。

監督問責是督促干部干事創業的手段,為何會變成這位干部口中的“包袱”?除了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因素,沒能科學運用好監督問責也是重要原因。現實中發現,有的地方存在濫用監督問責推動工作的“懶政思維”,工作布置下去就當起“甩手掌柜”,對基層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不聞不問,對失誤動輒問責追究,讓一些干部有苦難言,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受挫。

手握監督問責權,應該要監督什么?監督不意味著事無巨細,也不是越俎代庖,而要看準、管好、抓緊推動工作的“牛鼻子”。哪些情形應該被問責?故意為之和無心之過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對干部在干事創業中先行先試所犯的錯,要多一點寬容。即便是被問責處分的干部,表現突出的也應大膽使用。可以說,切實讓干部知曉底線在何處、高壓線在哪里、路在何方,才能讓他們坦然面對監督,真正適應在“聚光燈”下工作的常態。

提高監督工作水平

張全林

前不久某地扶貧檢查,發現“明白卡”上未顯示貧困戶信用等級,被認為“工作不到位”;某地需要完善某項資料,明確要求必須駐村第一書記親筆填寫,不準電腦打印,限期完成……近日,針對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復、重留痕輕實績等問題,中辦印發《關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大力氣解決,引發基層干部的強烈共鳴。

督查檢查考核工作,是推動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重要手段,是激勵廣大干部擔當作為的重要舉措,必須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但在少數地方,有些檢查沒有科學的評價體系,一味要求基層填表格報材料,以留痕多少評判工作好壞,剛剛布置工作就要求出成績,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不利于干部集中精力抓落實,也對干群關系造成損害。

加強督查檢查考核工作,既要發揮激勵鞭策的指揮棒作用,也要提高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克服錯誤導向。把該壓的擔子壓實,該減的負擔砍掉,營造一個干真事、做實事的環境,才能讓干部起勁,讓百姓認可。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