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呼喚生態治理現代化 建設美麗中國

  安徽池州石臺縣村景
  席鎮華攝

生態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需要。生態治理現代化,包括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多元化以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生態治理現代化必須從發展理念、法律制度、多元主體、技術支撐等方面加以推進。這不僅有助于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也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早日邁進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呼喚生態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進入了新時代,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如果粗放型發展方式不轉變,自然資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難以容納,經濟社會發展將難以持續。因此,我們必須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必須為世界生態問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資源、資本、勞動擴張來發展經濟的外生發展模式,而要以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通過研發創造綠色技術,開發綠色產品,增加生態產品供應,促進綠色消費,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能變革,努力建成一個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提高生態治理能力。一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抓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使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二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三要加大創新力度,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四要加強執法。堅決拋棄不顧環境代價獲得一時增長的行為,對違法違規行為必須給予法律處罰。五要堅持績效導向,健全評估指標體系,發揮智庫等第三方作用,提高全社會能源效率和綠色化水平。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形成全社會治理體系。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制定政策措施,依法推進生態治理。完善的法律體系不僅可以明晰主體權責,還可以保障生態治理體系的有效運行。要以資源產權制度為切入點,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生態和能源安全等領域的立法,促進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法律的協同性,健全監督體制和問責機制;提高公眾意識,引導企業、民眾、社會組織多元主體參與生態治理,形成全方位、多維度的協同共治新格局。

有關生態治理的理論,在吳平同志所著的生態治理研究專著——《共建美麗中國——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政策與實踐》中有專門論述。該書圍繞“生態治理”主題,通過特色小鎮、綠色絲綢之路、國家公園、農村環境、動物福利等話題,我探討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理論和方法,內容覆蓋了綠色發展、環境法治、生態治理模式、自然資源資產和國家公園、草原、濕地、森林、沙漠、海洋生態環境,以及大氣、水、土壤治理等領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和實施方案,具有宏觀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