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40年植樹造林久久為功 構筑穩固的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黑龍江省拜泉縣,三北防護林守護著牧場,使這里免受風沙侵蝕。
  資料圖片

大地增綠,百姓增收。我國已實施40年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今年被聯合國授予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優秀實踐獎。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三北地區森林植被稀少、風沙危害極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極為脆弱,土地生產力極低,每公頃農田糧食產量僅為2000公斤左右,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啟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迎來了生機。

據統計,三北工程實施40年來,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現在的13.57%,活立木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提高到33.3億立方米。

“既解決了葉子問題,也解決了票子問題”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全縣沙化土地面積曾高達76%,面臨著沙進人退、舉縣搬遷的生存危機。

經過40年的持續治理,目前全縣有林地面積達15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0.3%提高到如今的52%,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江南米糧倉”。

山西右玉、河北塞罕壩、內蒙古庫布其、新疆阿克蘇……在這一個個生態修復、發生巨變的地區,都能看到三北工程的顯著成效。

40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三北工程在我國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這個生態工程作用巨大,使三北地區的生態狀況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變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說。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顯示,工程區年均沙塵暴日數從6.8天下降為2.4天,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噸左右,工程區年均增產糧食1057.5萬噸,獲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河北省燕山工程區的淺山丘陵地帶,“山頂松槐,山間干果,山腳鮮果”的綠化格局層次分明,形成了立體配置的種植結構和長短效益結合的經營結構,經濟收益是一般山地造林的10多倍,大大提高了山地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效率。

“從種植純生態林來恢復和保護生態,到形成生態林與經濟林并重的格局,既解決了葉子問題,也解決了票子問題。”河北省林業廳廳長周金中表示。

在三北工程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很明顯。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喜峰口板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國華,多年來帶領社員栽種大量松樹和楊樹,綠化了荒山野嶺。在此基礎上,栽植以板栗為主的各種林木20多萬畝。目前,年銷售板栗3000多噸,為社員增收3000多萬元,輻射帶動農戶3萬余人,在綠水青山中找到了金山銀山。

“三北工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國家的戰略性決策和大力支持。比如,在工程啟動當年,國家安排投入專項資金5000萬元,這在當時是國家財政能拿出的一大筆錢。”張建龍表示。

張建龍認為,三北工程的主要經驗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了共同推進生態建設的強大合力;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保證了工程建設順利推進;深入挖掘和釋放林業草原的多種功能與效益,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保持、優化、構建和恢復了自然生態系統;緊緊依靠體制機制創新,“國家得綠、社會得益、主體得利”相統一,不斷吸引更多建設力量投入建設綠色家園的行列,為林業生態建設持續注入了新動能。

生態治理任重道遠,一些地區防護林老化、退化

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位于科爾沁沙地南緣,是東北區域治沙重點縣。記者今年夏季在這里采訪時看到,沿途的連片林木郁郁蔥蔥,遠處起伏的沙丘被灌草壓住,幾乎看不到沙地的影子。

“其實科爾沁沙地已經恢復成了科爾沁疏林草原。可見,沙地的生態修復是可行的。”遼寧省林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秦秀忱說。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如今彰武植樹造林也面臨不少突出難題。例如,早年種植的防護林以楊樹為主,目前已經老化,而且木材質量較差。當年老百姓之所以喜歡種植楊樹,是因為其可利用枝條扦插方式種植,因此成本較低;而種植樟子松等材質較好的樹種需要人工繁育種苗,技術要求高,相應成本也高很多。

彰武不少地方,正在用樟子松、五角楓等長壽且易成材的新樹種來替代楊樹。但在替換樹種的過程中,一些種植戶遇到了資金瓶頸。彰武縣委副書記楊羽表示,三北工程處于五期,目前每畝提供500元補貼,比之前的300元提高了不少,但實際造林成本要高于800元,兩者之間還有較大差距。“三北工程還應進一步加大投入,以解決提升林木質量、人工成本增加等問題。”

雖然生態狀況在改善,但三北地區仍然是我國林草植被最稀缺、生態系統最脆弱、生態產品最短缺、生態災害最集中的地區,生態治理任重道遠。三北區域生態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09個百分點,沙化土地面積占全國的83.7%,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國的67%;區域生態資源質量不高,大部分省區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許多經治理修復的生態系統結構還不穩定,一些地區防護林林分老化、退化、遭遇有害生物侵擾,影響著綜合效益的發揮;隨著工程建設的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難度增加,成果保護和鞏固壓力不斷加大。

推進生態建設,三北地區也有自身優勢。目前,三北地區還有宜林地面積近4000萬公頃,占全國宜林地面積的68.7%;全國近50萬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90%集中在三北地區;三北地區有1000多萬公頃農田,15億公頃草場急需防護林保護。這些都為三北地區林業草原事業發展特別是三北工程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下一步以增加林草資源總量、提升森林質量為重點

繼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不僅有利于區域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今后,如何建設好這座綠色長城?

張建龍表示,將加快工程建設進度,推動全國造林種草重心向三北地區轉移,力爭三北地區每年完成造林5000萬畝以上,盡快補齊生態短板;同時,轉變工程發展方式,加快建設一批規模化林場和百萬畝防護林基地,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

陜西省延安市按照“整流域治理、規模化推進”思路,堅持一座山接著一座山治、一條溝接著一條溝綠、一代接著一代干,如今全市累計完成造林面積350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46.3%,土壤侵蝕強度明顯減輕,年入黃河泥沙量由2.58億噸減少到0.31億噸。延安市領導表示,下一步,還要持續推進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不斷提高林草資源總量。

三北工程既是一個興林工程,也是一個富民工程,需要做到生態美和百姓富和諧統一。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群眾在水土光熱條件好的地方大量營造經濟林,目前全地區林果總面積達450萬畝,年產值130.8億元,農民一年林果純收入達4530元,直接帶動1.27萬戶、6.35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當地還將不斷引進果樹新品種,提高種植技術,進一步拉長林果業產業鏈,并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推動三北工程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下一步,三北工程將以建設美麗三北為目標,以推動林草資源總量、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為重點,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筑更加穩固的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張建龍介紹,力爭到2020年,將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升到14%左右,草原質量繼續提升,北方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建成;到2035年,提前15年完成工程總體規劃目標,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5%以上,林草質量明顯提升,三北地區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三北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在風沙區、西北荒漠區、黃土高原區、東北華北平原區建成功能完備的生態安全屏障。

關鍵詞: 植樹造林 生態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