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企業“學習工廠”完善產教融合頂層設計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學生在上實訓課。張學軍/攝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飛機發動機拆裝檢測與維護競賽現場。張學軍/攝

推進產教融合的政策正在持續發力。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公布《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明確了我國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原則、條件和支持政策等。隨后,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一批新的減稅降費措施,其中包括對產教融合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落實按投資額30%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政策。近日,先期重點建設培育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議名單公布,24家企業入選。新政將給企業帶來哪些利好?如何更好地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完善產教融合頂層設計

“產教融合是一個跨界的綜合性工作,職業教育具有天然跨界屬性。如今,產業的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要由傳統的單純人才培養定位,逐步轉向更多發揮人才創新能力、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導向的功能定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孫誠認為,在此背景下,亟須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育人的積極性,通過“引企入教”,促進“雙元”育人質量快速提升。

開展產教融合建設培育工作,我國具有扎實的產業基礎。截至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37.27萬個,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5.89萬個,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社會性服務業企業。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的政策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有效引導和充分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形成“先行者先受益”的政策激勵效應,把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學習工廠”。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支持產教融合的相關政策。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深化產教融合,鼓勵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對產教融合改革作了頂層制度設計。今年年初公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到2022年,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有較大提升,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馬延偉看來,《實施辦法》實現了國家產教融合制度建設的重大進展,明確了參與企業的范圍和應具備的條件,引導企業真實地、穩定地與職業院校開展合作,力求在學徒制試點、證書制度試點、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共建、科技研發等多方面取得實效。

組合式激勵提振企業信心

為調動企業積極性,《實施辦法》明確了激勵政策,比如進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并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激勵政策與企業投資興辦職業教育、接收學生實習實訓、接納教師崗位實踐、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工作相掛鉤。

對于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信息儲備庫的建設培育企業,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由省級政府按要求落實國家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各項優惠政策,實行定期跟蹤、跟進服務,確保已出臺的各項政策能夠落地。同時根據本地產業結構特點,結合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制定相應的建設培育的政策清單,對投入多、貢獻大的企業予以重點培育。

“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激勵組合拳,為企業實施產教融合創造了更有利的政策環境,能夠有效稀釋企業的投入成本,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提振企業的合作信心,促進企業為長遠發展儲備培育更多高素質人才,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山東京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培訓與招聘總管理師岳曉彤說。

曾參與《實施辦法》起草工作的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政辦主任李慧萍認為,《實施辦法》的出臺,將充分釋放政策引導的“催化劑”作用,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發展能力、創造活力。推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三個轉變”,即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從“校熱企冷”變為“競相參與”,從“部分少數”變為“數以萬計”。

“《實施辦法》強調,要重點建設培養主動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優質企業、急需產業領域企業以及社會領域龍頭企業。這表明,為提高人才培養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重塑制造業人力資源優勢,制造業領域的產教融合已經在國家層面進行了提前布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趙晶晶認為,以制造業振興的人才需求為引領,進一步強化了相關制造業企業的深度參與,為實現更具高度的產教融合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加快了制造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相互融通。

在調動企業積極性的同時,《實施辦法》的出臺也為學校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李慧萍認為,《實施辦法》將激發企業重要辦學主體內生動力,推動學校“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實現“教師+師傅”協同育人;校企協同開展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與探索,實現校企“雙元”育人質量的提升。

需進行培養成本核算

“校熱企冷”一直是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心病”。從實踐來看,政府、學校和企業在促進校企合作方面做了積極探索,但部分企業積極性不夠高、參與程度不夠深等問題還比較突出。

“成本與收益是影響企業參與的決定性因素。而人才培養具有長期性和不確定性,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面臨著投入產出比不確定,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未必能夠直接為企業創造價值。”孫誠說。

投資興辦職業教育,企業需要付出哪些成本?岳曉彤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需要符合教育規范要求的教學場所、校園場地面積,面臨用地政策、投融資支持的問題;企業開展學生實習實訓、教師企業崗位實踐、建設實訓基地等,意味著面臨人、財、物成本投入的增加,以及日常生產經營與參與教學實踐精力平衡的問題。此外,開展校企科研合作、產學協同育人項目,也會帶來項目傳化落地持續投入的成本問題。

馬延偉認為,企業實習指導教師身份和工作績效的認定、企業實習實訓設備設施維護和生產性實習實訓耗材等成本投入的稅收政策、實習學生安全和權益的保障與風險分擔、企業兼職教師的身份和待遇保障等,都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持。

“很多地方行業和企業興辦的高職院校得不到公共財政的生均撥款支持,學費以外的辦學經費需要企業從主營收入中撥款補助,這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影響了企業辦學積極性。”大慶職業學院院長王志恒表示,一些由行業企業主辦的職業院校生均經費與國家規定的1.2萬元還有較大差距。

在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陳磊看來,就我國的發展現狀而言,當前需要做的是從企業中篩選一部分既有實力也有意愿履行職業教育責任的企業深入參與產教融合,保證產教融合的育人質量。另一方面,校企雙方需要找到目標的最佳平衡點,既有利于公益目標的實現,又能最大限度實現企業的價值。

“要想撬動企業積極性,必須考慮到企業人才培養成本的核算,在這方面國外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孫誠說。

據了解,德國建立了學徒的成本收益監督機制,不僅監測學徒培養成本的變化,更注重對企業培訓收益的觀測,根據收益與成本的動態變化,對學徒津貼進行動態調整,以保證企業提供學徒崗位的積極性。

期待配套細則盡快出臺

在為實施辦法叫好的同時,激勵政策如何落地成為業界普遍關心的話題。

“《實施辦法》從制度設計上已經做了很好的工作安排,明確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牽頭,人社、工信、財政、國資等相關部門根據職能職責積極配合,省級發改、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日常工作管理的三級管理架構,形成了工作合力。”李慧萍認為,未來要指導各地盡快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信息服務平臺和信息庫,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激勵、評價辦法等培育認定措施,細化申報、復核、建設培育和評價認定的操作流程,讓企業“心中有數,腳下有路,干得有勁”。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研究制定產教融合型企業組合式激勵措施,堅持與企業投資興辦職業教育、接收學生實習實訓、接納教師崗位實踐、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實際工作相掛鉤,不因認證形成與企業“身份”“帽子”相掛鉤的固化激勵政策。同時,通過建立年報制度、實施動態認證,鼓勵企業持續加大教育投入。

在稅收激勵方面,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產教融合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落實按投資額30%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在教育部最近發布的《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2019年工作要點》中明確將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試點企業減免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具體政策。

“企業每年在職業教育方面的直接投入保守估計在兩千萬元以上,每年集團總部與所屬企業繳納的教育附加合計在900余萬元,如果按照合并口徑來抵免的話,會給企業減輕較大負擔。”四川航天工業集團公司辦公室主任伍平告訴記者,“目前需要進一步明確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范圍,包括直接投入和間接投入,出臺配套細則。此外,抵免的教育附加也應明確范圍,計算時最好能涵蓋集團下屬企業和分支機構。”

孫誠認為,受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各地落實中央關于產教融合方面的政策的力度和進度不一,各地應該結合地方實際盡快落實相關政策,并根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需求,實施差別化激勵。

記者查閱了相關省份出臺的涉及產教融合的文件,在激勵政策上均有涉及,如福建省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十五條措施中明確,對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或縣級以上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用于公益性教育事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提出,發展改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等有關部門對在校企合作工作中成績突出的企業,在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和科學研究、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

孫誠在調研中還發現,一些企業對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并不了解,沒有及時對接,“應該加大對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多渠道的宣傳、解讀,讓企業真正享受到應有的優惠待遇”。

此外,岳曉彤建議,政府應該簡化政策支持的程序手續,讓企業能夠更快捷高效地獲得政策支持。(焦以璇 高靚)

關鍵詞: 企業 學習 融合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