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三個“新”促進高校新文科發展

新文科建設的三個“新”環環相扣相互促進,才能形成高校新文科發展的新格局。新文科建設還要推進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生物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更深廣意義上的交匯融通,推動形成覆蓋高等教育全領域的“質量中國”品牌,打贏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個部門日前正式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要求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全面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去年10月,教育部等部門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中,首次增加了心理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新文科”概念浮出水面。相較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出現更晚,而隨著“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正式啟動,新文科建設引起了社會更廣泛的關注。

新文科建設首先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推進學校進行現代治理,實行教育家辦學。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權,才能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根據社會的變化,做出辦學的調整,一直根據內部和外部環境變化進行“更新”。我國教育部門、科技部門等提出新文科建設,主要是從國家戰略角度部署宏觀政策,在這一政策指導下,各高校要結合本校的辦學定位建設特色新文科。此乃“新”之一——新的辦學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文科建設相對理工科、醫科來說處于“弱勢”地位。這不是說文科不重要,而是因為評價高校辦學和教師業績,主要采用論文指標,包括論文發表數量和期刊檔次,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期刊檔次主要看國際期刊,這樣一來,人文社會學科就因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少,而變得相對“弱勢”。現在推薦新文科建設,應當注意解決這個問題。

有研究者認為,新文科建設應當另搞一套排名體系。其實這并不能解決問題,相反我們不能太看重排名,不能圍著排行榜辦學。新文科建設應當著力培養一流文科人才,為此需要消除功利、浮躁的辦學風氣,倡導學術自治、教授治學,建立學術共同體評價體系,重視教師的真實教育能力與教育貢獻,重視文科專業的辦學質量和特色。此乃“新”之二——新的評價體系。

1998年以來,我國高校文科類專業的擴招幅度明顯高于理工科。2006年入學的博士生、碩士生合計為39.8萬人,較1998年增加了4.5倍,其中經濟管理類增加6.1倍,文學類增加6.2倍,法學類增加4.6倍,工學類增加4倍。一些高校認為,發展文科專業不需要專業實驗設備,對專業師資的要求也不高,可以為學校快速擴招作貢獻。如此擴招嚴重影響了文科專業的質量,一些文科研究生抱怨自己見不到導師,因為導師同時帶的學生太多,實在忙不過來。

在當下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社會需要更多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新文科建設要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而不能各自為政、故步自封。我國一直在推進學科交叉,但一些學科交叉存在形式主義傾向,有的學科交叉甚至只是為了獲得項目和資源,拿到項目和資源后仍各做各的。鑒于此,新文科建設要以培養拔尖人才為目標,推進學科交叉,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創造能力。此乃“新”之三——新的學科和專業布局。

上述新文科建設的三個“新”是一個整體,三者環環相扣相互促進,才能形成高校新文科發展的新格局、新氣象。在文史哲等人文科學實現融通,以及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實現融通的基礎上,還要推進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生物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更深廣意義上的交匯融通,推動形成覆蓋高等教育全領域的“質量中國”品牌,打贏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

關鍵詞: 高校 新文科 發展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