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北京將研究制定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子女護理補貼政策

5月30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聽取審議了北京市政府關于推進居家養老醫養結合服務工作暨“持續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提高居家養老服務水平”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及北京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的意見建議。

北京市副市長盧彥介紹,北京市65歲以上老年人,已有7成以上完成家庭醫生簽約。下一步,將研究制定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子女護理補貼政策,民航總醫院、首鋼醫院等地將試點“網約”居家護理服務。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將明確考核辦法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組建家庭醫生團隊4100余個,簽約居民730萬人。盧彥表示,北京市將研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考核獎勵機制,明確考核辦法,簽約補償向服務老年人和慢性病失能者等重點人群傾斜。同時,將繼續完善居家醫療護理價格,并出臺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政策。

目前,北京市已對7400余戶經濟困難、失能、殘疾等老年人家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并給予補貼。盧彥表示,下一步將研究制定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子女護理補貼政策。規范建立家庭養老床位,鼓勵專業機構上門入戶為居家失能、失智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衛生、康復護理等服務。將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員照護培訓,納入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目錄,組織專業機構為家庭成員開展養老照護、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培訓。

醫療機構試點“網約”居家護理服務

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方面,北京市已編制了第一版《北京市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25項護理項目目錄》。今年一季度,金牌護士、醫護到家、鄰家護理、泓華醫療四家網約平臺,通過線下實體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5700余人次。

盧彥表示,下一步將著力培育公平競爭的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市場。在政府保障基本服務的基礎上,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和發展護理服務市場。依托實體醫療機構,在服務項目目錄內規范開展“派單式”服務。同時,在民航總醫院、首鋼醫院等地試點采取與網約平臺合作的方式,為其緊密型醫聯體范圍內有需求的出院患者和社區居民,提供可選擇、個性化的居家護理服務。

城市副中心增設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盧彥介紹,今年,北京市將新建20個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150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昌平區回龍觀和天通苑地區計劃新建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市副中心確定新增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興區承接核心區人口外遷任務后,計劃按照新增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適當新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納入新建和改擴建規劃的村衛生室,今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設任務。

此外,北京市已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行“先診療后結算”服務,免除老年人在社區就診所發生醫事服務費的個人自付部分。未來將繼續推進中醫藥優質資源下沉基層,實現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有名中醫團隊進駐。

北京全市醫療信息有望互聯互通

盧彥介紹,目前,北京市已匯集市衛生健康、公安、民政、殘聯等部門老齡數據信息7000余萬條。市民可通過首都之窗查詢涉老政策、衛生服務機構、養老服務機構等信息,通過手機應用軟件預約周邊養老服務。

下一步,將實施北京全市醫療信息互聯互通項目,推動市級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提供信息便民服務、線上健康服務。

聚焦1

長期護理保障制度

關于備受關注的長期護理保險,記者獲悉,在石景山區開展的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已擴展至3個街道,全區已有182名重度失能人員享受護理服務,其中入住機構每人每月可獲得1490元的護理服務,居家每人每月可獲得近2000元的護理服務。

海淀區開展的商業性失能護理互助保險試點,采取“個人投保+政府補貼”的形式,全區參保人數為6402人,輕、中、重度失能等級對應的護理服務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900元、1400元、1900元。

北京市統計局2018年底的調査報告顯示,養老領域居民最操心、最煩心、最亟待解決問題比例最高的三項工作分別是:提高養老金標準、解決就餐家務等生活難題、加強對失能失獨老年人幫扶。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提出,今年代表議案、實地調研及問卷調査顯示,老年人支付能力與市場護理服務費用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各方反映現有醫療保險政策不能滿足長期護理需求,長期護理服務供需差距大,需要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障制度和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范圍。

“當前國家還未出臺頂層設計,地方試點還存在籌資渠道不可持續、多項評估標準尚未統一和護理照料隊伍缺乏等多方面困難。”北京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叢駱駱說,海淀、石景山區的試點參與人數少,覆蓋范圍窄,部分服務項目和標準有待完善,籌資方式和繳費比例未按照試點方案落實,護理服務項目的內容與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還有差距,政策宣傳解讀不到位,知曉率不足20%。

建議:抓緊形成長期護理險制度框架

北京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建議,北京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完善老年人支付體系,支持養老服務消費。抓緊研究出臺包括城區和農村不同區域、針對不同老年人群特點的長期護理保障制度頂層設計方案,形成具有北京市特點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在此基礎上,北京市整體部署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帶動養老產業發展和勞動就業。

同時,進一步摸清北京市失能老年人底數,按照現有的失能發生率科學測算未來規模,為護理保險設計提供依據。

聚焦2

社區醫養結合服務

調查顯示,北京市醫養服務機構“周邊”覆蓋率高于95%,“身邊”覆蓋率超過50%,而“床邊”醫養結合服務數量少,供需嚴重失衡。

北京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指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老服務存在供不應求的問題,上門服務瓶頸還未突破,北京市醫養服務隊伍和社會力量發展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失能、高齡、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有限,缺乏明確的上門服務項目,醫護人員上門服務時間少,定價機制不完善,產生法律糾紛的風險大。”叢駱駱說。

此外,老年人知悉或獲得家庭醫生簽約、上門護理、藥品配送和家庭病床等服務比例不高,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沒有上門醫護服務和藥品配送。社會力量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和扶持。

建議:制定上門醫護康復服務項目和標準

“要進一步明確醫養結合重在醫,居家服務重在護理康復,將現有巡視探訪、上門巡診、家庭護理、緊急救援等服務銜接起來,形成閉環。” 叢駱駱表示,應加快制定上門醫療護理康復服務項目和標準,積極推進家庭病床、家醫簽約服務,加大家庭照顧培訓支持力度。進一步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醫養結合服務。

醫養結合方面,建議整合社區衛生站、養老驛站等資源,通過信息聯通、設施共享、人員對接等手段,打造應對老年人需求的醫養結合體,實現讓老年人和家屬少跑路,讓醫養服務送到家。(記者 高枝)

關鍵詞: 失能老人 子女護理補貼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