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上云用數賦智,傳統行業如何轉型?

數字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全面推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前不久,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舉辦,峰會系列活動精彩紛呈,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新場景,展現了數字中國建設的最新成果。數字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商業邏輯,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持續壯大新興產業的同時,數字化時代也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機遇與新動力。

數字化時代,傳統行業的生存現狀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代表著新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正成為轉型升級的驅動力,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20)》顯示,2019年產業數字化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邁進,數字技術帶動傳統產業產出增長、效率提升的作用進一步強化,產業數字化增加值規模達到28.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8%,占數字經濟比重由2005年的49.1%提升至2019年的80.2%,產業數字化深入推進,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迅速而深遠的影響。過去,餐飲企業的運營模式傳統,政務手續辦理需要"滿城跑",看病就醫需要早早排隊……而如今,傳統行業搭上數字化快車,正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阿里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數字化趨勢報告》顯示,當前數字化的應用領域正從互聯網行業向政府、金融、零售、農業等行業深入。其中,零售業等將成為受新技術影響最深的行業領域,在未來3至5年內,零售業數字化程度有望達到70%至80%。

在零售領域,越來越多的實體零售店與互聯網企業合作,越來越多的實體零售店借助數字化工具實現了引流客戶、重構大數據的愿景,"新零售"發展正不斷加快。以食品行業為例,領軍品牌"桃李面包"打造了大數據個性化預警機制實現精準的以銷定產,從而降低返貨率,創造了"低毛利率換回高凈利率"的佳話。

在交通領域,從共享出行到智慧出行的構想,公眾的交通出行方式正發生著深刻變化。目前,我國已建成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國家級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測試示范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了中國首個5G自動駕駛開放道路場景示范運營基地,促進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

在教育領域,在線教育迎來春天,促進線上線下教育融合將成為教育行業發展的主流模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在線教育行業的日活躍用戶數量從平時的約8700萬升至今年春節后的1.27億,漲幅達46%。

在醫療行業,數字化醫療加速發展,《2020數字化醫療洞察報告》指出,"互聯網+"公立醫院達1000多家,線上平臺注冊并提供問診服務的醫生超過100萬。

在生產領域,傳統制造業要實現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離不開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促使制造業自動化改造升級,未來,"5G+北斗"也將在港口、鋼鐵和煤礦行業中打造出標桿應用,助力傳統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的規模化生產。

可見,各行各業開始思考如何在數字化經營上發力,傳統行業的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正在大范圍地延伸和發酵。

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搶抓新一輪工業革命機遇,圍繞核心標準、技術、平臺加速布局產業互聯網,構建數字驅動的產業新生態。其中,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數字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

從實踐邏輯來看,時代在發展,傳統行業的處境與以往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以今年為例,疫情影響下企業的表現差別巨大,以餐飲、零售、酒店、教育培訓等為代表的線下消費大幅下滑,制造業、農業等行業企業受用工短缺、供應鏈中斷、防疫物資缺乏等影響,面臨招工難、復產難、訂單下滑等問題,而與此同時,以直播經濟、新基建等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沖擊著傳統行業,成為不可忽視的經濟現象。

因此,傳統行業想要長盛不衰并不斷煥發新活力,只能通過數字化轉型應對市場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指出,數字化轉型能夠幫助傳統企業實現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對接,把中間成本降下來,同時提高其決策水平。再加上自動化、智能制造,會促進整個傳統產業的升級,使產業鏈條更加智慧。

上云用數賦智,傳統行業如何轉?

盡管大部分的傳統企業都已經走上了向數字化轉型的路,然而,因面臨著需求乏力、競爭壓力增加以及產能過剩的問題,多項"卡脖子"工程制約,轉型困難程度越來越高。《中國產業數字化報告2020》指出,企業當前的轉型困境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自身數字轉型能力不夠導致"不會轉";二是數字化改造成本偏高、而自身資金儲備不足造成"不能轉";三是企業數字化人才儲備不足致使"不敢轉";四是企業決策層數字化轉型戰略不清導致"不善轉";五是企業多層組織模式不靈引致"不愿轉"。

數字化可以運用新技術和新應用等優勢助推傳統產業整合資源、降低成本、精簡中間環節,實現轉型升級,突破瓶頸、走出困境。傳統行業如何轉型,需要從五個方面發力。

用好數字化基礎。數據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凸顯,成為關鍵性的生產要素。用好數字化工具,提升信息傳輸與處理能力,為大規模的數據利用奠定良好基礎。

運用數字化管理。企業應積極推動管理思維與管理模式的變化,將業務流程重塑、組織結構優化與商業模式變化有機結合。如廣汽集團積極打造大數據平臺和運營平臺,以大數據平臺賦能前端業務部門,確保廣汽集團更快地針對顧客需求不斷改善服務,實現數據變現,同時,運營平臺則致力于打造數字化運營模式,實現"上云"和"用數"。

打造數字化產業鏈。我國傳統產業以制造業為主,因而推進智能制造是企業層面加快數字化轉型的主攻方向。具體來看,一是強化企業數字化技術改造,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和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對機器設備和生產流程等進行優化更新;二是要開展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基礎性改造,推動低成本、模塊化設備和系統的部署實施,深入推進企業"上云";三是要大力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著力打通中小企業生產過程各環節的全數據鏈。例如,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中鐵寶橋集團對整個生產線進行了技術改造,引入了自動化生產線,建成了鋼塔數字加工中心,生產制造的鋼橋梁和鋼塔合格率達到100%。

平臺賦能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經在航空、石化、鋼鐵、家電、服裝、機械等多個行業得到了應用。這些平臺有效整合了產品設計、生產制造、設備管理、運營服務等數據資源,開展面向不同場景的應用創新,不斷拓展行業價值空間,平臺賦能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效果初步顯現,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整體進度加快。以國民品牌"海瀾之家"為例,通過布局數字化矩陣融合線上線下數據,同時連通供給側與需求側。在前端,借助淘寶、京東、小紅書、抖音、微博等多個線上平臺加強品牌宣發,并為客戶提供更優的購物體驗;在后端,則通過分析全渠道平臺數據,為商品研發、生產和營銷提供數據支撐。

堅持用戶導向,由生產驅動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價值創造。在傳統生產關系中,用戶一直被視為被動接受者,缺乏對產品設計的話語權。在多數產品供過于求的市場環境下,傳統產業的價值鏈中以供給為導向的商業模式逐漸式微,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價值創造邏輯日益顯現。數字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實現用戶深度參與產品的設計與生產,賦予用戶對產品的自主選擇權,這也使得市場力量從供給端轉移到需求端,同時優化用戶體驗,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例如,青島啤酒的私人定制平臺使其品牌更具競爭力,這在啤酒乃至食品飲料行業里,都是開拓性的。而在以往,私人定制的客戶散、訂單小,大家需求各異,這對傳統生產、規模生產的工廠來說,是難以進行的。

數字經濟時代,競爭更為激烈,環境更具挑戰性。數字化轉型是傳統行業適應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修課",也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邁向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關鍵鴻溝。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重塑核心競爭力,才能避免在數字化時代脫軌。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研究員 張力、見習助理研究員 謝怡敏)

關鍵詞: 傳統行業 數字化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