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制醬油再被“叫停”,市場占比將持續下降
接連幾次被“叫停”的配制醬油仍未消失。一年多前出臺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就已規定,配制醬油、食醋不屬于醬油、食醋類別。但中國商報記者發現,配制醬油、配制食醋仍在銷售。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再次強調醬油和食醋生產企業不得再生產銷售標示為“配制醬油”“配制食醋”的產品。這次,配制醬油會從市場上徹底消失嗎?
配制醬油為何能在市場上生存
配制醬油遭禁賣。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加強醬油和食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要求,不符合醬油和食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調味品,不得標注“醬油”“食醋”名稱或類別。同時,要求生產企業不得再生產銷售標示為“配制醬油”“配制食醋”的產品。有業內人士表示,“配制醬油不是醬油”的規定早就有了,但此次公告的發布可能意味著,未來配制醬油將在市場上徹底消失。
“配制醬油、配制食醋的‘配制’,就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冰乙酸及其他食品添加劑。而釀造醬油的原材料就是大豆、小麥等。”一位醬油行業從業者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對消費者來說,前者就像是添加劑勾兌出來的醬汁,后者是用實在的原材料發酵的,口感、品質上自然都不一樣。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是配制醬油首次“遭禁“。2019年12月21日起正式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中已經規定了配制醬油、配制食醋只能按照復合調味品管理。一位調味品經銷商告訴中國商報記者,新國標發布后,配制醬油、食醋一直未被完全禁止售賣。 中國商報記者在電商平臺輸入“配制醬油”,仍能看到每瓶售價在20元至60元的配制醬油產品,其中一些產品月銷量超過200瓶。
“新國標發布前,我國釀造醬油標準要求商品標簽上要注明是‘釀造醬油’或‘配制醬油’。配制也沒有完全脫離釀造,只是生產廠家在釀造工藝的基礎上壓縮醬油生產成本、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一種選擇。”上述經銷商說。
新國標發布后,相關企業的生產、銷售行為也受到了限制。按照規定,生產配制醬油和食醋的企業必須給旗下產品改名;經營和使用配制醬油的企業單位也必須做好標簽變更。但是新國標發布至今,配制醬油和食醋并沒有從市場上徹底消失。
“一方面,生產配制醬油的成本更低,對部分企業來說,配制醬油的利潤更高,短時間或難完全放棄。另一方面,配制醬油和釀造醬油的生產線完全不一樣,生產設備、工藝、出廠要求也都不一樣,對企業來說,由生產配制醬油轉為生產釀造醬油也需要時間。”上述醬油行業從業者說。
配制醬油會徹底消失嗎
公告指出,醬油生產應當具有完整的發酵釀造工藝,不得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等原料配制生產醬油。食醋生產應當具有完整的發酵釀造工藝,不得使用冰乙酸等原料配制生產食醋。醬油和食醋產品應當真實合法標注食品標識,在標簽醒目位置清晰標注“醬油”“食醋”等標準規定名稱,真實準確標注各種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
公告發布后,中國商報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的多家超市發現,調味品貨架前打出了醒目的“釀造醬油”標示。售貨員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目前上架的產品全是釀造醬油,也已經接到了相關通知,以后貨架上也不會再有配制醬油。有消費者告訴記者,她買醬油時并不太關注配料和標示,若配制醬油以后能從貨架中消失,對消費者而言,省去了選購時的麻煩,也更放心。
公告發布后,醬油企業也公開表示與配制醬油“劃清界限”。中炬高新在對投資者的回復中表示公司目前全部產品均為釀造醬油,在消費者日益重視食品安全和品質的背景下,配制醬油市場占比將持續下降。
李錦記醬料集團中國區企業事務總監陳姝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李錦記始終堅持生產釀造醬油和食醋。一瓶李錦記的醬油產品需要經歷900多道檢測指標才能出廠,確保“從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的安全和品質。這次新規的發布可能會對一些企業產生影響,同時也對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李錦記會配合政府監管部門做好新國標的推進和落實工作,起到帶頭作用。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保險打工人年終獎多數和上年持平或下降,怎樣發才合理?
A股5家上市險企去年保費收入增長0.03% 行業整體增速放緩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排行
最近更新
- 緊跟“三農”方向,護好國人“油罐子”,健康保障踐行長康
- 美素佳兒奶粉好嗎?美素佳兒從這三點出發證實自身品質
- 壓力傳感器工作原理
- 電子血壓計原理
- 各類放大器電路設計
- 電感線圈的常識普及
- 聯想ThinkPad T410真機拆解
- 無線通信原理
- 格力電器公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 分紅總額或不低于300億元
- 去年我國R&D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 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提升
- Coinbase產品副總裁披露 NFT 平臺界面和購買流程
- 字節跳動將推出元宇宙社交App“派對島”
- 互聯網平臺上的“隔離險”熱銷,真像宣傳的那么靠譜嗎?
- 高端系列啤酒讓不少消費者止步,是物有所值還是收“智商稅”?
- 警惕搶票軟件背后的風險
- 年貨消費,今年更紅火
- 滿足超兩千萬輛電動車充電需求
- 平臺春節“發紅包”如何實現雙贏
- 直播帶貨亟須 走出“頂流迷信”
- 北京:新增感染者均來自管控人員
- 北京:多次違規停放用戶將被限制使用
- 房貸利率下調 年輕人要珍惜“首貸”
- 負壓救護車筑牢冬奧會疫情防控屏障
- 害怕過年的人,到底在怕什么
- 雖說虎年將至,但別被這些謠言給唬了
- 理性看待走紅的鄉村生活短視頻
- 銀保監會:堅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無...
- 強化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
- 我國進一步縮短負面清單 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 科技賦能冰雪運動打破時空界限 冰雪旅游發展呈火熱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