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惠州探索融深融灣發展路徑 7個千億園區建設按下“快進鍵”

塔吊林立,一棟棟高大的工業大樓聳立……在毗鄰深圳的惠州市惠陽區,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里,處處可見忙碌的施工場景。作為惠州市規劃的千億級產業園區之一,這里憑借臨深優勢,吸引一批來自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企業落戶,已動工項目27宗,去年整個園區年產值達268億元,今年力爭突破300億元。

這是在“雙區”建設和惠州融深融灣背景下,各縣區對接深圳取得的新進展。《惠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提出,實施深度融深融灣八大專項行動,包括產業互補專項行動、科技互興專項行動、平臺共建專項行動等8個方面。

如今,惠州7個縣區正探索融深融灣發展路徑,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通過建設千億園區、謀劃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等,加快承接大灣區中心城市的先進產業和創新資源。

平臺對接

7個千億園區建設按下“快進鍵”

走進千億園區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沿著將軍東路三和段行駛,便來到了惠州灣東智谷項目建設現場。作為廣東省重點項目,這里正在加快建設,300多名工人持續奮戰。

“目前,我們一期一組團4棟在建廠房、2棟宿舍都已經封頂,初裝修砌體工程也基本完成,內外墻抹灰、門窗安裝正在施工。我們按照7月份竣工的計劃推進,加快工程項目收尾。”惠州灣東智谷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陸軍介紹,項目建成后將有助于更好地吸引深圳等地企業入駐。

近年來,惠州搶抓“雙區”建設機遇,集中資源力量推進“3+7”工業園區建設。大亞灣、仲愷、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字號”園區,以及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龍門大健康產業園、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7個千億園區建設按下“快進鍵”。

特別是去年惠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實施深度融深融灣行動后,各縣區更加明確融深融灣的發展方向,“咬定”千億園區建設不放松,積極搭建平臺、對接聯動廣深莞。

作為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的核心園區,東江灣產業園建設是惠城區發力的重點。今年將努力創建省級高新區,全力推動園區新入駐43家企業落地建設、建成投產,力爭2022年園區工業產值突破300億元。

幾十公里之外,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建設緊鑼密鼓推進,已落地60余宗項目,其中在建項目近40宗。該園區力爭今年落地項目總投資額130億元、落地總產值350億元,計劃2025年實現1400億元產值目標。

毗鄰廣州、東莞,博羅縣以千億級智能裝備產業園等重大平臺為主要載體,加強與廣深莞等城市的產業協同。今年,博羅將全力促推欣旺達、華通、南亞等項目增資擴產,以及正威新材料項目二期高鐵架空導線項目建成投產并動工建設三期海纜特纜項目、益利素勒動工建設主體廠房。

作為山區縣的龍門,也積極承接大灣區先進城市產業外溢,高起點規劃建設千億級龍門大健康產業園,累計入園企業135家,總投資額591.16億元,并將持續在資金、土地、能耗、干部隊伍等方面全力支持園區。

產業協同

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變革催生的產業新風口,為城市競合帶來更多可能。

作為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大市,惠州的數字經濟關聯產業規模位居全省前列,正聯動周邊城市,積極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

《惠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提出,深入推進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深化深惠產業鏈協作,推動仲愷高新區半導體顯示產業鏈百億投資項目、伯恩智慧互聯科技園、信利康樂創匯5G智慧園、創維數字產業基地等項目加快建設。

在惠州發力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主陣地——仲愷高新區,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慧能源等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形成。聚焦深圳產業轉移,仲愷全面對接與承接深圳高端產業及創新資源,力爭今年實現落地項目投資額700億元以上、產值1700億元以上,力爭今年工業總產值實現3200億元。

在毗鄰深莞的惠陽區,南部臨深發展主城區強勢崛起,淡水、秋長、新圩等鎮街通過城市快速干線串珠成鏈,與深圳加快同城化發展。惠陽還積極探索“深圳總部+惠陽智造”“深圳研發+惠陽轉化”“深圳孵化+惠陽成長”,力爭今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努力打造深圳優質產業外溢和先進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

“我們一期竣工、二期動工,簽約進駐企業43家,其中大部分來自深圳,近半數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看著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從規劃藍圖到逐步落地,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總經理高國城表示,惠陽與深圳產業協同發展的前景非常廣闊。

在濱海投資熱土——大亞灣區,石化大項目接連上馬,在加快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的同時,電子信息產業也蓬勃發展。該區集中力量打造臨深千億級新興產業園,正加快首開區開發建設,儲備和引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項目,建設中小企業總部基地,并計劃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平臺共建專項行動也是惠州深度融深融灣八大專項行動之一。惠州市提出,支持潼湖生態智慧區高質量發展,打造惠港惠澳合作重要承載區;高標準建設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打造中韓地方經濟合作新高地;謀劃建設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高水平編制特色合作平臺建設方案。在此指引下,惠城、惠陽、仲愷等多個縣區表示,將積極參與推動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建設。

科技互興

建設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在惠城區河橋片區,國家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研究部園區今年初已啟用。在這個總投資約4.15億元的園區里,科研辦公樓、科研實驗樓、學術交流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這里將與位于惠東的兩大科學裝置的裝置區進行聯動,促進“國之重器”的技術成果落地轉化。

“兩大科學裝置全部建成后可吸引約1500名科學家等科研人才,目前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已同步展開。”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胡正國介紹,將積極推進同位素研發,并促進離子膜、超導加速器等一批科研成果落地,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就在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旁邊,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總部區正加快推進建設,將爭取上升為國家實驗室。以此為依托,惠州正在規劃建設河橋科教城,努力打造科技創新的“智慧大腦”。

眼下,各縣區積極實施融深融灣科技互興專項行動,結合自身實際紛紛謀劃未來發展,為惠州建設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支撐。

惠城區提出,加快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積極配合推進兩大科學裝置項目及配套工程建設,并配合推進珠三角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探索在深圳建立異地孵化器,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惠城轉化。

惠東縣則提出,主動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引進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并爭取于今年完成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土建總工程量的50%以上,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計劃完成總工程量的20%以上。同時,加快推進太平嶺核電、惠州LNG接收站、中洞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等產業。

人才興則產業興,創新強則城市強。大亞灣區提出,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建設埃克森美孚研發中心。圍繞“產業地圖”繪制“人才地圖”,計劃年內引進高層次人才200名左右。

作為惠州的創新重鎮,仲愷計劃今年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6.6%,力爭新增高企200家,并推動惠深創新中心(異地孵化器)運營服務。惠陽也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將以國企為主體建設面向深圳科技成果轉化、適合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產業平臺,計劃今年實現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500家。

■觀察眼

深惠同城交通先行產業為基

融深融灣,惠州正加速向南向海發展。去年11月底召開的惠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吹響了深度融深融灣的“集結號”。這次市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實施深度融深融灣行動,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以交通一體化為先導,加強與深圳全方位對接。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加快深莞惠一體化,促進大灣區協同共興。

從惠州市委提出深度融深融灣行動,到市政府工作報告具體部署融深融灣舉措;從市大灣區辦出臺實施深度融深融灣八大專項行動,再到全市7個縣區各自細化融深融灣措施……深度融深融灣,已經成為惠州發展的時代強音,并從黨委政府的號召,轉化為企業界、社會上同頻共振的自覺行動。

在推進融深融灣的過程中,無論是規劃互接、交通互聯、產業互補、科技互興,還是人文互融、生活互惠、平臺共建、機制互通,歸根結底就是要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快一體化、同城化發展。

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加快互聯互通的背景下,特別是贛深高鐵去年底開通后,從惠州中心區到深圳只要30分鐘,“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加快形成。隨著高鐵、城際、高速公路等交通骨架鋪開,加上惠州“豐”字交通主框架逐步落地實施,惠州連灣向海、融深向南的大通道漸次打開,將為深惠同城化發展提供很好的交通支撐。

交通先行、產業為基,構建深惠產業走廊,打開發展的“黃金通道”,則是惠州需要進一步發力的方向。當前,惠州在臨深臨莞片區、“豐”字交通及軌道交通沿線大手筆布局和推進千億園區等產業平臺建設,以交通串起產業帶,正是希望把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變現”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整合產業園區、創新平臺,集中資源力量,建設深惠同城化發展的示范區域和特色合作平臺,努力打造出像東莞松山湖那樣的跨城聯動發展的地標名片,形成品牌效應。

一圖讀懂惠州7縣區融深融灣舉措

惠城

●全力配合“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積極參與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集中力量打造東江灣產業園,力爭2022年園區工業產值突破300億元

●謀劃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謀劃推進跨境電商創新孵化產業園和跨境電商綜合物流園建設

●深化深惠產業鏈協作,推動一批項目加快建設

●力爭今年高新技術企業達480家以上,新增省級以上創新科技平臺1家以上

●積極打造大灣區康養旅游高地,推出更多大灣區精品旅游線路和特色旅游產品

惠陽

●聚焦交通互通互聯,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半小時通勤圈

●加快推進兩大千億級產業園建設,全面加強與深圳各區特別是相鄰的龍崗、坪山的對接

●打造深圳優質產業外溢和先進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力爭今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

●積極探索“深圳總部+惠陽智造”“深圳研發+惠陽轉化”“深圳孵化+惠陽成長”

●加快推進18個鄉村振興重點產業項目和18個特色精品村建設,構建宜居宜業宜游城鄉體系

●加強深惠環保合作對接,共建美麗綠色灣區

惠東

●配合推進高鐵、高速公路和海上航線建設,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建設,盡快啟動二期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建設

●主動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推進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

●加強與深汕特別合作區聯動發展,規劃在臨近區域開發建設新工業園區

●圍繞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三大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實行精準招商

●推動濱海旅游品牌提升工程,打造粵港澳宜居宜游地

博羅

●加強與廣州、東莞等大灣區城市對接,加快構建融深融灣交通大格局

●重點推進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建設,力爭今年完成引進10家工業項目

●力爭到今年底,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到400家以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50家

●今年力爭新引進來自“雙區”城市的鏈主型或“專精特新”項目8宗、總投資達100億元

●充分發揮環羅浮山資源優勢,打造大灣區康養旅游高地

●高水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打造大灣區“中央廚房”

龍門

●加強與周邊城市對接,構建“兩橫兩縱兩環”骨干路網

●積極承接大灣區先進城市產業外溢,舉全縣之力建設千億級龍門大健康產業園

●持續建設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示范縣,努力打造大灣區具有獨特魅力的城市名片

●筑牢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努力推動龍門建設成為綠色發展美麗幸福示范縣

●聚焦解決當前企業群眾辦事堵點痛點問題,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發展“鄉村+旅游”新業態,打造本土特色旅游品牌

大亞灣

●加快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以世界一流園區為標桿,提高石化區綜合競爭力

●打造臨深千億級新興產業園,加快首開區開發建設,打造成為對標深圳的亮點

●加快推進港口片區擴能升級,推動惠州港從產業港向貿易港、產業港并重轉型

●重點加強與深圳坪山區、大鵬新區的規劃對接,促進接合片區規劃無縫銜接

●加快“兩縱一橫”道路、惠霞高速大亞灣出口連接線、危化品專用通道建設

●加快慧聰——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等科技園區建設,力爭年內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30家

仲愷

●加快形成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力爭今年工業總產值實現3200億元

●全面對接與承接深圳高端產業及創新資源,力爭實現今年落地項目投資額700億元以上、產值1700億元以上

●高標準建設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力爭今年引進3—5家重點韓資企業

●高規格建設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確保2025年實現1400億元產值目標

●加強科技互興,力爭新增高企200家

●推動惠深創新中心(異地孵化器)運營服務,發揮廣東省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惠州分中心作用,服務科技企業300家以上

關鍵詞: 融深融灣 發展路徑 園區建設 數字產業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