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惠州推進傳統漁業轉型升級 引導港澳流動漁民轉產轉業

3月20日,天剛蒙蒙亮,“居住”在深海網箱上的羅志杰已經起床,他把飼料撒向“圓環”內,立刻聚集了大量海魚,不一會兒就搶食一空。“早上喂一次,太陽下山后喂一次,每天要投喂2000斤飼料。”羅志杰負責5口網箱的日常管護。

年來,惠州作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廣東省海洋大市,積極創建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簡稱“深海網箱產業園”),推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引導傳統漁業向現代化、產業化方向轉型升級,實現聯農帶農、漁民增收。

引領漁民向藍色深海出發

自2020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批準惠州創建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來,圣告島附的海域上已經建立了1座休閑漁業綜合體驗臺,以及185口深海網箱。

惠州市農業農村局漁業科相關負責人介紹,深海網箱可通俗理解為深海養殖,一般離大陸岸線3公里遠、水深30米的海域是海洋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地,每立方水體可以產出10—12公斤的優質海產品。相比淺海,深海養殖養魚量大,水體交換速度快,還能有效地規避臺風等自然災害。

捕魚到“牧魚”,從淺海到深海,也讓傳統流動漁民轉型就業有了新方式。年來,惠州持續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開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引導傳統漁民減少岸傳統網箱養殖,向藍色深海出發,開展深海網箱養殖,科學合理開展利用海洋生物資源,充實“藍色糧倉”。目前,深海網箱產業園已基本完成前期各項建設,即將進入全面生產階段。

開辟港澳流動漁民轉型新路

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深海網箱產業園的建設,也肩負著港澳流動漁民轉產轉業的重要使命,帶動流動漁民從捕撈業轉向水產養殖、休閑旅游和海上運銷等行業轉型。

去年10月,作為深海網箱產業園實施主體之一的惠州市新金滿華海洋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簡稱“新金滿華公司”)的18口深海網箱迎來了豐收,有200多萬斤的優質金鯧魚銷往香港、珠三角、粵東以及福建等地。

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主席張少強表示,深海網箱里的魚兒在純天然海域環境生長,與野生金鯧魚無異,加上惠州優良的海域環境,所養的金鯧魚品質優異,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深海網箱產業園是廣東沿海首個肩負港澳流動漁民轉崗轉業任務的農業園區。”惠州農業農村局漁業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其將財政資金購置的深海網箱免費提供給粵港澳流動漁民開展養殖,在深海網箱產業園技術幫扶下,帶動流動漁民學和掌握網箱養殖技術、苗繁技術、水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拓展流動漁民創業就業空間,帶動和引領新生代流動漁民創業、就業。

■專訪

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主席張少強談深海網箱產業園:

計劃將產品銷往內地

港澳流動漁民長期漂泊于海上,參與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既是對漂泊生活的暫別,也是實現轉型升級的契機。他們的轉型升級面臨哪些挑戰,又將有何收獲?對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主席張少強。

南方日報:惠州建設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對于香港流動漁民群體有何意義?

張少強:香港水域面積狹小,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捕撈和養殖。有賴于國家的支持,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港澳流動漁民可以進入內地海域捕撈。惠州建設的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從產業規劃、設計、技術規范等方面都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和操作模式,對港澳流動漁民轉型升級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我們養出的魚鮮甜爽口,在市場上獲得好評。今年起,將嘗試2—3個品種的多品種養殖模式,并計劃通過冰鮮、冷鏈等手段把產品賣到中國內陸地區。

南方日報:香港漁業發展現狀如何?是否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

張少強:香港漁業的發展有著悠久歷史。直到現在,漁業的主體仍然是傳統捕撈業,大約占七成。2018年以來,受到海洋資源枯竭、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捕撈業出現下滑趨勢。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捕撈業基本處于停產狀態。

香港漁業對資源和人力的依存度很高,這就造成了它整體的抗風險能力較差。因此,漁業也正面臨較大的轉型升級壓力,我們相信,標準化程度更高的養殖業、休閑漁業和遠洋漁業會是未來轉型的正確方向。(記者 烏天宇 廖鈺嫻)

關鍵詞: 廣東惠州 傳統漁業 轉型升級 轉產轉業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