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洞察 > 正文

職業打假呈組團化、公司化趨勢 制假售假問題亟須解決

在一個十幾個人的微信聊天群里,群主“紅楓”正在給徒弟們直播一場在線打假,“紅楓”以購買的2000元營養補品是假貨為由,在某網絡平臺上傳證據并投訴賣家,后賣家為讓其撤銷投訴不再糾纏,討價還價一番后,最終轉來9500元私了費。“我專職打假有6年了,現在每個月都能打成四五單,月入3萬元沒問題。”“紅楓”告訴記者,不少打假圈的“大佬”比他厲害,早已賺得盆滿缽滿。

近年來,職業打假人帶來的爭議可謂不小,其很多行為帶來了極壞的負面影響。如有職業打假人并不針對假冒偽劣產品的質量問題,而是選擇那些廣告語、標簽不規范且售價很低的商品買假后索賠。有的職業打假人則在買假后與商家私下協商,“收錢噤聲”,沒有起到凈化商品市場作用。如今,職業打假人呈組團化趨勢,甚至專門以此牟利現象理當引起重視。

職業打假群體的興起主要源于當前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欺詐銷售的泛濫及普通商品假一賠三且不低于500元、食品藥品假一賠十且不低于1000元的規定。特別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即在食品藥品領域,知假買假的,仍可獲得賠償。

也就是說,當前的相關法律法規并未否定知假買假,這激發了部分人投機謀利的熱情。正如報道所指出的那樣,這些職業打假人呈組團化趨勢,甚至成立專門的“打假公司”。但其沒有能力也不愿意向真正可能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的產品質量問題挑戰,而是投機取巧,揪住廣告語、標簽等細枝末節問題索賠牟利。

正因如此,職業打假群體似乎失去了繼續存在的正當基礎和訴求應被支持的法理依據。如一些網友看到一些小商小販被職業打假人索賠成千上萬元時,便產生了同情心,認為不該支持職業打假,甚至應該懲處這些職業打假人。

但必須強調的是,相對于職業打假人,制假售假才是最該被懲處的惡行,亂象的源頭在于制假售假,不在于打假,法律的天平顯然應傾向于打假者,而非放縱制假者。

可以說,職業打假呈組團化趨勢和公司化趨勢,既說明職業打假群體的增多,也說明監管力量的缺失和監管水平的不足,也可能是制假售假行為的更加隱蔽。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因為職業打假的專業化和營利化而對此加以否定。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是強化對制假售假行為的打擊力度和廣度。同時不妨認可那些能夠向制假售假行為說“不”的職業打假群體,以提高制假售假違法成本,減輕監管壓力和消費者風險。同時,對職業打假群體的索賠范圍予以縮限,要求其只能就質量問題或標簽的重大缺陷索賠,進而解決其像蒼蠅那樣只“欺負”小攤小販問題。

關鍵詞: 職業打假 組團化趨勢 公司化趨勢 制假售假問題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