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 推進人才鏈、產業鏈等深度融合
5月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發起成立的深圳先進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在龍崗揭牌。研究院將圍繞高端高分子材料國產化的問題,推動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揭牌當天,研究院就和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兄弟學校等簽訂了一系列的合作協議。一條完整的“產學研”鏈條初具雛形。
這是深圳以高校為支撐,促進科教融合的一個典型案例。近年,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隨著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高校在深圳創新鏈條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持續為深圳的發展注入澎湃動力。產、學、研,難分彼此,協同發展,深圳形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態圈。
引育高端人才
支撐原始創新
從“雙區”建設的國家戰略到“全球標桿創新城市”的城市定位,都決定了深圳要有一流的原始創新能力支撐。而要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人才無疑是最需要的“家底”。
近年來,深圳不斷加大引育人才力度,創新高校、科研機構等編制管理方式,賦予其機構設置、人才評聘、定崗定薪等方面高度自主權,并大力推動深圳高等教育發展,這些都在吸引人才方面起到了“筑巢引鳳”的作用。
統計數字顯示,深圳的全職院士中約六成來自高校,僅南科大一所高校,截至目前已簽約引進與自主培養全職院士33人。目前,深圳共有高校15所,高校專任教師中博士研究生占比69%,高校已成為深圳高層次人才集聚和培育的重要平臺,為深圳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提供了“最強大腦”的支持。
也正因此,越來越多的原創科技成果從高校誕生。2021年,深圳共有31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高校。深圳共有13個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通用項目),有高校參與完成的項目也占據了很大比例。例如: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華為等單位參與完成的“超高清視頻多態基元編解碼關鍵技術”項目獲得了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這正是高校+重點實驗室+企業的智慧結晶。
牽頭重要科研
打造創新引擎
“南科大一直積極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光明科學城建設,包括大科學裝置的建設。”
南科大代理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說,建設大科學裝置是深圳科技“源頭創新”的內在需求,“一方面,南科大作為深圳的科技大學,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光明科學城建設責無旁貸;另一方面,這些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也有利于推動南科大的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
正如楊學明所說,光明科學城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目前,科學城內已經集聚了多個重大項目,包括綜合粒子設施、深圳灣實驗室等。而同時,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高校紛紛落子,與高水平實驗室、大科學項目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勢。此外,深圳被寄予厚望的創新引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也是高校云集,高水平科研機構、平臺扎堆。
截至2022年3月底,深圳已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6家、廣東省實驗室4家、基礎研究機構12家,諾獎實驗室11家,各類創新載體總計超3100家,高校在其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以諾獎實驗室為例,目前為止深圳已有的11個諾獎實驗室,9個落戶在高校。2021年11月,南科大牽頭申報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神經系統疾病致病機理的研究和干預”正式獲批,這也是深圳市獲批的第一個基礎科學中心。帶動提升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水平,建設中國南部的人才高地,深圳高校重任在肩。
重視成果轉化
反哺高校發展
2020年12月,由南科大牽頭的深圳應用數學中心啟動建設。這是首批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也是深圳市第一個國家級數學中心。當時,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田剛院士表示,國家應用數學中心落戶在深圳,深圳蓬勃的產業機遇、密集的人才資源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離產業近,離市場近,這是深圳高校科研的一大優勢和特點。深圳積極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設立技術轉移部門,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納入分類考核評價體系;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科技成果向社會公開機制。通過一系列舉措,打通了“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全鏈條。
日前,深圳大學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發布的《深圳市高校專利情況分析白皮書(2022)》顯示,深圳市高校2021年的校均專利公開量數據在國內主要城市高校中處于領先水平。在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四大灣區高校中,深圳大學PCT總申請量位居第八,在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中排名第一位。2021年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0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南科大在3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額榜單排名第7位,在2019年高校院所獎勵個人現金和股份總金額榜單排名第3位。
以高校為創新“主戰場”,展開科研和轉化;再以科研軟硬實力的提升,反哺高校的成長……今年1月印發的《深圳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出:在加快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方面,探索“學校+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學校+大型科研院所”“學校+龍頭企業”等形式,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強化提升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能力。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路,有了獨具特色的“深圳方案”。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保險板塊估值持續下行 5月以來中國平安已進行了5次回購
陜西支持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一季度籌集補助資金298.1億元
上市公司一季報披露完畢 險資青睞金融股和地產股
排行
最近更新
- 深圳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 推進人才鏈、產業鏈等深度融合
- 麥德龍推進會員店布局 北京會員店市場開啟新一輪競爭
- 上海快遞業加速復工復產 部分上海市民已收到快遞
- 央地出臺措施大力發展家政服務業 促進行業提質增效擴容
- 多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立法進程 數據安全等核心領域將迎新增長
- 顧江生歷時22年,將顧家家居品質做到極致!
- 讓愛無“礙”“康語2022助星日”公益活動全國招募520個孤獨癥家庭
- 前4月餐飲收入下降5.1% 餐飲行業危與機并存
- 我國體育培訓行業規模超2000億元 廣州培訓機構呈爆發式增長
- 香港首次推出零售綠色債券 49萬余人申請認購
- 東北地區首單城市更新項目開工 打造產城融合領先高地
- 長春新區重大項目加速落地 園區就業、創業人數攀升
- 洛陽片區全面建設2.0版自貿試驗區 探索重點領域壓力測試
- 一季度自貿區貨物進出口額增長21.7% 優質要素資源加速集聚
- 廣州南沙與成都溫江舉行“云簽約”儀式 將在產業協作等方面合作
- 多地調整樓市調控政策 首套房貸款利率出現下調
- 寧夏賀蘭山打響生態保衛戰 “七大生態系統”逐步形成
- 湖北赤壁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率先創辦縣級綜合研發機構
- 重慶:到2025年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超1萬家
- 廣東韶關有序發展清潔能源產業 不斷在新能源產業上做加法
- 天津加大助企紓困力度 投入真金白銀為中小企業輸血補氣
-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發布 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
- 北京海關出臺28條舉措 助力“五子”聯動融入新發展格局
- 多地吸引外資逆勢上揚 一大批外資企業擴大在華投資
- 食品飲料行業壓力測試年迎供應鏈大考 推動品牌商深耕渠道
- 高血壓發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 高危人群應經常測量血壓
- 我國高血壓患者控制率僅為11% 降壓藥不能總吃同一種嗎?
- 億歐專訪 |Whale 帷幄 CGO 管鶴榮:SDP盡顯場域數據價值
- 高血壓患者年輕化成為新趨勢 高血壓控制迫在眉睫
- 優秀的美容院管理者,都有哪些類型?加盟美麗田園,每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