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洞察 > 正文

故宮600年不積水?辟謠:每年春夏秋要進行三次清淤

近日,有短視頻拍攝了故宮博物院慈寧宮暴雨時積水的畫面,質疑故宮的排水系統功能。也有人說故宮600年不積水。

▲圖源:視頻截圖

據@北京新聞廣播記者采訪故宮工作人員表示,明清兩代都會在每年三月的時候,打開暗溝進行清淤,目前故宮每年春夏秋進行三次清淤,清淤的次數并不少。為什么慈寧宮還會積水,可并不是現代科技清淤不行,而是工作人員在暗溝里發現了只有現代社會才有的產物:塑料瓶、塑料袋,還有毛巾,甚至衣物,這些東西堵住了暗溝的排水。疏通后,目前已經排水順暢。


(資料圖)

▲故宮太和殿前排水系統。人民日報記者王玨攝

故宮博物院行政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紫禁城設計建造時,就已經設計了復雜完善的排水系統,并且明、清兩代均對按時淘修溝渠、修繕維護排水系統作出嚴格的規定。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紫禁城排水系統設計建造,以及修繕維護時,考慮的主要是屋面夾壟灰、枯枝落葉等常規的淤泥等,對于這些污物,通過雨水沖刷、日常清掏等就能夠基本保持排水網絡的暢通。而近年來我們在日常維護時,在排水系統中發現了大量的塑料袋、礦泉水瓶、紙張等雜物,甚至還發現過毛巾、有衣物等“大型”物品,這些現代工業的產物無法像泥灰一樣被雨水沖刷,反而非常容易堵塞在排水暗溝的拐角處、支溝與暗溝的連接處等狹窄、不易發現和清掏的部位,一旦出現幾個點位的堵塞,往往就可能導致部分排水設施工作不暢

▲故宮太和殿前排水系統。人民日報記者王玨攝

對于慈寧宮積水現象,故宮博物院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日的降水,是故宮博物院今年入夏以來遭遇的第一場強降水,24小時降水量達到93.5毫米,接近大暴雨級別,其中8時最大小時雨強達到50.4毫米,達到暴雨級別。我們第一時間啟動了最高級別的應急預案,第一時間對全院所有區域進行地毯式巡視、排查,發現隱患第一時間處置

經過巡視,開放區域有一處嚴重積水,位于慈寧宮院落西側,由于雨勢較大,短時間內積水達到17厘米,我們通過人工排水等措施,雨后4小時將水完全排出;8處輕度積水,最大水深6厘米,在雨后半小時內完全排出。

▲雨中故宮。人民日報記者王玨攝

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筑群,故宮博物院成立后,始終把防汛工作作為故宮建筑保護和文物保護的重中之重,專門成立了防汛工作小組進行水災防范。

現在,故宮的雨水排水仍然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自然排放至金水河內。大家所說的“600年故宮不會積水”,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故宮即使有了積水,也能迅速排干。實現這樣的效果,一方面依靠的是故宮良好的古雨水系統,另一方面,后期清理維護工作也是防汛里不可或缺的環節。

(中國小康網微信公眾號綜合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周刊、北京新聞廣播)

圖源:人民日報

責編:武金洋

審核:田苑淯穎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