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洞察 > 正文

秋已立暑難消 做好養收莫心燥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預示著夏去秋來,草木開始結果孕子,也預示著收獲的季節即將到來。立秋是氣候由熱轉涼的交替節氣,陰陽二氣開始轉變,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體內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中醫提醒,立秋過后天氣雖然由熱轉涼,但廈門炎熱尚在持續,此時常常是“秋已立暑難消”,秋燥癥、肺系疾病等易頻繁發生,養生重點是滋陰潤肺。

文/記者 蘭云絲


【資料圖】

通訊員 倪晶瑩

養收為主 防燥增酸養“肺氣”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養生應符合自然規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秋養生應以“養收”為主,滋陰補虛,健脾化濕。

廈門市中醫院老年病科護師陳春蘭介紹,秋屬金、金主肺,《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因此,立秋養生關鍵在防“燥”增“酸”,養“肺氣”。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的飲食要“減辛增酸”,選擇口味清淡、潤肺養血的食物,以養護陰氣為主。如何減辛呢?陳春蘭介紹,減少辛散之味就要少食生姜、大蔥、陳皮等,要多食用蘋果、石榴、葡萄、楊桃、山楂等酸性水果。

在民間,很多人都會在立秋這天進行大補,俗稱“立秋到,貼秋膘”。陳春蘭說,這種習俗是有道理的。伏天由于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體重減輕,因此又叫“苦夏”。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立秋時“貼秋膘”,也就出現了“以肉貼膘”的說法。這一天,一般家庭選擇吃燉肉,講究一點的家庭選擇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暑熱未消 可多服涼潤之品

立秋還需養“肺氣”。廈門市中醫院主管中藥師倪晶瑩介紹,秋季氣候干燥,易傷人體津液,津液被傷,容易出現干咳、無痰、便秘等癥狀,多服用涼潤之品可有效預防燥邪傷人,可多食蓮藕、銀耳、雪梨、蜂蜜、百合、山藥、桔梗、甘蔗等蔬菜、水果,以及鴨肉、螃蟹、鱉、龜等肉類食物。

廈門瑞來春中醫門診部主任周繼政說,廈門立秋時氣溫仍高、暑熱還未盡消,此時仍需適當食用防暑降溫之品,如綠豆湯、蓮子粥、百合粥、銀耳羹等,此類食療藥膳不僅能消暑斂汗,還能健脾開胃、促進食欲。

周繼政說,待到氣溫下降到較為涼爽時,則是鍛煉身體的好時節,要順應自然陽氣升發的規律,選擇合適自己的運動,如爬山、慢跑、八段錦等,有助于氣血運行,疏導肺氣。

莫要“心燥”

不妨揉按三穴位

倪晶瑩介紹,秋天肅殺之氣較濃,肺氣虛則肌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情緒比較容易低落,使人“心燥”。《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因此,立秋之后一定要重視情志養生,做到“戒怒戒躁”,保持情緒穩定平和,心情舒暢,遇到傷感之事主動排解,做到精神內守,收斂神氣,使肺氣保持清肅。

揉按穴位也可養生。陳春蘭介紹,可以按迎香穴,該穴位在面部,位于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該穴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揉按此穴,有祛燥潤肺、疏散內熱、通利鼻竅的作用。也可揉按四縫穴,該穴位位于第2到5指掌面,掌面的近側第1到2節橫紋中央。該穴位屬經外奇穴,揉按此穴,有健脾消積、祛痰導滯等功效。還可揉按極泉穴,該穴位位于腋窩中央,腋動脈搏動處,揉按此穴,有寧心安神、寬胸理氣、舒筋活血的功效。

【鏈接】

適合秋天的養生運動

■快步走:平時我們每天都要走路,只需在走路時加快速度,盡可能大地擺動和舒展手臂,就是最簡單方便的排毒運動,它可以刺激淋巴系統排毒,降低膽固醇和高血壓。

■練瑜伽:瑜伽是很好的排毒運動,能夠幫助血液循環,潤滑關節,通過把壓力施加到身體各個器官和肌肉上,來內外調節身體,展開排毒行動。

■跳起來:彈跳可以刺激淋巴系統排毒,松弛緊張的情緒,降低膽固醇,改善循環和呼吸,甚至可以驅除蜂窩組織炎。

來源:廈門晚報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