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洞察 > 正文

營收下滑、利潤大漲,小米摳出希望!未來還得靠汽車?

前有華為Mate 60 Pro突襲開賣,后有蘋果發布會官宣提檔,夾在中間公布財報的小米沒有分到多少流量。

但低調的小米,成績并不差:利潤修復速度超過市場預期,IoT、互聯網業務收入重回正增長,可惜手機業務表現還是差強人意。財報公布次日,小米股價小幅高開,日內漲逾1%,投資者的反饋很正面。


(相關資料圖)

被華為、蘋果搶去風頭,對現在的小米也并非壞事。小米現在還處于戰略收縮階段,厚積才能薄發,削減成本、提高利潤的任務很重,集中精力處理好內部事務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作為業內最早觸網、最會整活的大廠,小米不缺熱度也不缺流量,只不過現在并不是出手搶熱搜的時候。從財報來看,小米的業績探底之旅已經來到拐點,多項重要指標都出現好轉。從戰略收縮過渡到擴張,或許就是未來幾個季度的事。

(圖片來自雷軍微博)

營收利潤走勢迥異,小米控費效果顯著

營收、利潤兩項數據呈現截然相反的走勢,是小米二季度財報最大特點。

先看營收的狀況。二季度小米總營收為673.55億元,同比下滑4%,不過跌幅小于市場預期的6.2%,表現并不算太糟糕。此外,二季度的營收跌幅為近六個季度最低水平,相較于一季度的18.9%和去年同期的20.1%已經有很大進步。

從營收結構則可以看出,IoT、互聯網服務都走在復蘇路上,唯獨手機這個頭號支柱仍在負重前行。

其中,手機業務二季度總收入為366億元,同比下滑13.4%;IoT和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則分別錄得223億和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3%和6.8%,均稍高于市場預期。

互聯網服務收入上漲,主要得益于廣告和游戲業務的回暖。尤其是廣告服務單季度營收達到51億元,創歷史同期最佳紀錄。不過增值業務收入僅有13億元,環比零增長、同比下滑13%。

這個結果也并不叫人意外。過去幾個季度,小米將重心全部轉移到主營業務中,減少科技金融等邊緣業務的投入。好在廣告和游戲的高增長,足以彌補增值服務收入下滑的缺口。

IoT收入的上漲,則主要得益于大家電產品。數據顯示,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長70%,實現七連漲。其中,電視、空調、冰箱和洗衣機是最為暢銷的單品,尤其是小米空調出貨量同比接近翻倍。

接著看利潤端的表現,相對來講比營收更為出色。二季度小米經調整凈利潤為51億元,同比大漲147%,遠超市場預期的41億元。整體毛利率則同比增長4.2%至21%,同樣超過了市場預期的19.9%。

和其他大廠一樣,小米利潤暴漲的秘訣也離不開降本增效這四個字。財報顯示,二季度小米營業費用為101.7億元,同比減少2.3%。這當中銷售、管理費用下降尤為明顯,分別錄得44.8億和11.4億元,同比為減少16%和13.1%。

大幅削減銷售成本后,小米各項業務的毛利都有所提升。其中,互聯網服務賺錢能力最強,二季度毛利潤同比增長8.4%至55.2億元,毛利率則錄得74.1%,為2021年四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IoT和手機業務的毛利率則分別錄得17.6%和13.3%,同樣實現環比、同比雙增長。

開源節流兩個主要任務,小米已經出色完成了后一個。將降本增效發揮到極致后,集團的利潤率也基本回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那么接下來,小米要把更多精力放到另一個任務——開源上面了。

尤其是作為頭號營收支柱的智能手機業務,必須想辦法回到增長軌道。

死磕高端市場,小米還缺一款“Mate 60”

8月29日小米發布財報當天,可以說是手機圈近期最熱鬧的日子。除了早在日程之中的小米財報和OPPO折疊屏新品發布會,華為、蘋果兩個頭部大廠都毫無預兆趕來搶熱度。這場混戰的結果,可以說是華為大獲全勝——屠榜熱搜、Mate 60 Pro引發搶購潮,蘋果的熱度也難以望其項背。

不過小米沒有多少心思關注外界的喧囂,畢竟自身的煩惱實在太多了。除了上文提到的收入下滑外,小米智能手機業務二季度還有很多不利信號:尤其是出貨量和占有率的持續下滑。

二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15.9%至3290萬臺,國內、海外市場分別縮水了約200萬臺和400萬臺,印度是重災區。國內市場的情況也不是太樂觀,IDC的統計顯示,今年二季度小米市場中國市場占有率為13.1%,低于去年同期的15.6%,排名第五落后于OPPO、vivo、榮耀和蘋果,和華為的差距只有0.1%。

在Mate 60系列的加持下,華為下半年的出貨量絕對值得期待。追平甚至超過小米,看起來并不是太困難。更令人擔心的是,和其他幾家大廠相比,小米今年的新品發布速度、數量都不占優勢。

出貨量排名榜首的OPPO可以說是手機界的勞模,發布會一場接一場,幾乎每個季度都有一批新品扎堆上線。

8月29日,OPPO發布了小折疊屏Find N3 Flip系列,起售價6799元,比此前的折疊屏旗艦更具性價比;僅僅一個月前,OPPO還發布了K11系列新品,以索尼IMX890旗艦大底主攝作為賣點,售價在1899-2499元之間。除此之外,OPPO Reno 10、Find X6系列也都在上半年上線開售。

小米最近一款新品是8月14日發布的MIX Fold 3折疊屏,再往前就要追溯4月的小米13 Ultra系列了(注:此處統計不包括Redmi品牌,OPPO的新品統計也不包括一加品牌)。很明顯,小米將重心全放在了高端旗艦手機身上,中低端機型的開發重任已經轉移到Redmi身上。

然而,在國內的高端市場,蘋果仍遙遙領先,小米也好,OPPO、vivo也罷,暫時都還看不到超車的希望。而這幾家廠商的問題都是類似的:缺乏一款足以引爆市場的旗艦產品,比如華為Mate 60 Pro這種爆款。

華為突襲開售Mate 60 Pro后,市場熱度是相當驚人的。據雷科技(ID:leitech)報道,官宣開售不到半小時,華為官方商城就進入了排隊狀態,二手交易平臺閑魚則出現了大量加價轉購訂單,最高價達8999元,比官方售價高了2000元。小米、OPPO們的高端系列手機,顯然沒有達到這個熱度水平。

華為Mate系列能有這樣的熱度,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累計破億的出貨量和多代產品共同拱衛了Mate系列的高端品牌形象,起步較晚的小米們還要很長時間才能拉近差距。

還好,在這些壞消息之外,處于低潮的小米手機業務也看到了一些利好信號:比如庫存周轉率開始下降,毛利率和ASP都在緩慢增長。

數據顯示,小米二季度庫存金額為385億元,同比下降33.5%,是近十個季度的最低水平。小米新品迭代速度或許比不上OPPO,但去庫存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當然,這也要復出一定代價:比如降價讓利。5月下旬,小米13系列開啟官降,13和13 Pro分別降價300、400元。

好在這些年小米手機的ASP、毛利率已經有所改善,產品矩陣更靠近中高端市場,小幅降價不會對利潤造成太大影響。數據顯示,小米手機二季度ASP為1112元,同比上升2.9%,增幅創近五個季度新高;手機業務毛利潤則同比增長33.1%至48.8億元。

降庫存不僅可以回籠資金,也為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備貨騰出空間。小米以中低端機型發家,產品均價本就比OPPO、vivo、華為等要低一些,改革難度自然更大。但去庫存-再生產是一條不可逆的鏈條,小米也只能一步一步走下去。

目前,小米在售機型以數字系列和MIX系列為主,前者覆蓋中端和部分高端市場,后者專攻高端旗艦機型,售價較低的Civi系列戲份已經不多。從這些數據,以及雷軍近期的發言都可以看出,小米已下定決心死磕高端市場。不過小米也得做好多手準備,不能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上。

猶抱琵琶半遮面,小米汽車何時上岸?

那個被高層們反復搬出來造勢的新增長點,正是近期動作頻繁的小米汽車。

根據小米總裁盧偉冰在業績交流會上的說法,小米汽車當前研發進程“十分順利”,2024年上半年量產的計劃、未來進入全球前五的目標、做全棧自研的決心全都沒有變化。

從財報披露的成本結構則能看到,在銷售、行政支出全面下滑的情況下,只有研發支出同比大漲21%至45.5億元。歷史數據顯示,過去6年小米研發投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8.4%,預計今年全年的研發支出將突破200億元。小米對研發經費上漲的原因直言不諱,盧偉冰甚至表示汽車業務的投入“還要更大”。

好在,小米花的錢是有回報的。隨著越來越多爆料浮出水面,小米汽車距離正式落地看起來真的不遠了。

一方面,小米汽車路測的消息在最近半年被頻繁曝光。1月中旬,有博主發布了小米汽車在內蒙古進行冬測的路透圖,更有爆料稱雷軍本人親自上陣。那時候,小米對冬測的消息還是三緘其口。現在,盧偉冰直接攤牌,證實小米汽車已經在近期完成了夏測。

另一方面,小米造車最關鍵一環據悉也取得了突破——據路透社8月24日報道,小米汽車已經獲得相關部門準許,拿到夢寐以求的造車資質。自去年開始,國內已實行雙資質政策,這也意味著小米不可能像當年的“蔚小理”一樣走無證代工模式。拿到這張證書,可以說是掃清了量產的最后一道障礙。

氣氛都烘托到這了,小米汽車可以說是萬事俱備,靜待東風。但沖刺前夕,新的難題還在不斷涌現:押寶中高端市場這個做法,到底對不對?

雷軍在宣布造車時就表示小米首款車型會聚焦中高端市場,但對具體價格區間、是選轎車還是SUV都還沒有最終定論,只給出了一個10-30萬的大跨度、模糊區間。

來到7月下旬,供應商一汽富維向媒體透露小米第一款量產車型已經完成報價,考慮到配置較高的智能系統和續航性能,大概率要對標特斯拉Model S、小鵬P7等車型,即瞄準25萬價格區間。

和小米手機一樣,小米汽車瞄準高端市場的原因也很簡單:這里有更高的利潤。但小米可能沒想到,在自己專心沖刺的時候,外面的世界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價格戰打得轟轟烈烈,小鵬快要將價格打到15萬區間之下搶比亞迪的生意。此時繼續堅持高端戰略,對于新人小米來說會很被動。

然而,沒有足夠產銷規模打底,小米也不敢輕易改弦易撤轉攻入門級市場。比亞迪和零跑汽車,兩家同樣專注入門級市場的車企,命運截然相反,就給其他車企提供了參照。

被部分媒體戲稱為“車圈小米”的零跑,二季度汽車業務毛利率僅有-5.2%,8月官宣全系降價的零跑C系列車型越賣越虧,只因尚未達到以銷量攤薄成本的拐點。作為“銷冠”的比亞迪則剛好相反,二季度凈利潤暴漲,汽車業務毛利率達到20.67%,贏就贏在將規模效應發揮到極致。

一場馬拉松長跑,沖刺前那段路總是最難熬,最考驗選手的心態和戰術的。小米要沉下心來,走好最后這幾步。

寫在最后

“所有的人生難題都將在成長中找到答案,人因夢想而偉大又因夢想而成長。”

8月14日,雷軍用這段心靈雞湯為自己一年一度的個人演講畫上句號。和以往相比,雷軍今年的演講時間更長,囊括的主題也更多,從求學生涯和幾次創業經歷一直講到小米手機進軍高端市場、和徠卡的合作趣事。人到中年,雷軍也不能免俗,頻繁追憶往昔。

不知不覺間,小米也已經成立13年了,早晚都要面對自己的中年轉型問題。如同雷軍的演講主題一樣,從手機到AIoT,再到即將上線的小米汽車,小米其實一直在尋找新方向,一直在成長,以便應對日后的風浪。

汽車是不是解決中年危機的答案,現在還無法下定論。但也許就像雷軍所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跑到終點前,誰都不應該放棄希望。

風險提示: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