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到博物館,聽文物講中秋故事
一輪明月,寄托著中國人幾千年的團圓情感。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這些中秋時節耳熟能詳的故事流傳甚廣,也被古人刻畫在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里,留在時間的長河中。
在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有一枚西漢時期的“蟾蜍玉兔”瓦當,這枚瓦當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瓦當直徑22厘米,左側為一只玉兔,右側為一只蟾蜍,外圍布滿桂樹樹枝。瓦當上的玉兔不同于常見的臥兔形態,而是后肢站立,前肢上伸,雙耳后豎。制作者捕捉到兔子騰空奔躍的動感一瞬,整體形象帶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另一側,起跳的蟾蜍也活靈活現,它圓目突起,大腹鼓圓,四肢曲張,造型生動傳神。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館長任軍宜曾表示,這枚瓦當出自陜西省西安市漢長安城建章宮遺址,“大”是它最大的特點,漢代瓦當大多直徑15至16厘米,而“蟾蜍玉兔”瓦當直徑超過20厘米,是西漢瓦當中的精品。“可以想象,月圓之時,漢代宮廷之中,古人在‘蟾蜍玉兔’瓦當的屋檐之下飲酒對月的場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但愿人長久’的美好寄寓、‘天涯共此時’的盎然意趣從未改變。”任軍宜說。
自古以來,賞月、吃月餅承載著人們對于闔家團圓、幸福美滿的美好愿望。那么,古人是如何賞月的,他們吃的月餅又長什么樣?一系列問題在文物中也能得到解答。
在湖北省博物館,明青花瑤臺賞月圖瓷鍾就刻畫了一番唯美的賞月意境。據了解,這件瓷鍾于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鐘祥市梁莊王墓,現陳列于“梁莊王珍藏——鄭和時代的瑰寶”展廳的中心位置。走近明青花瑤臺賞月圖瓷鍾,細看白釉光潔肥潤,青花溫婉如絲。瓷鍾外壁的“瑤臺賞月圖”,繪有遠山、祥云、花草和三組人物,圖中人物遙望同一輪明月,沉醉于皎潔的月色之中,反映了中秋節祭月、拜月、賞月這一習俗跨越千年的傳承。
中秋佳節吃月餅,既是品嘗美食,也是傳承文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一塊唐代寶相花紋月餅正在被市民游客們圍觀,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唐代月餅式食物文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孫維國介紹,唐代寶相花紋月餅以小麥粉為原料,模壓成型,烘焙而成,反映了唐代人們高超的面點制作技藝。吐魯番氣候干旱、降雨較少,可以使水分迅速蒸發而不變質,這就使得大量的文物,尤其是食品得以保存至今。此外,專家們根據同時出土的文物推測,這塊月餅的餡兒里可能含有核桃、棗、葡萄等。
中秋佳節,皓月當空。在各大博物館的藏品中追尋中秋的蹤跡,遇見文物里的中秋往事,品味古人的中秋節俗。我們得以發現,一件件文物中,體現著人們對中秋文化的傳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記者 趙歡)
關鍵詞: 博物館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中國紅APP正式上線發布
第十二屆東亞地方政府會議將在山東臨沂召開 促進東亞地區交流合作
(鄉村行·看振興)山西柳林依托“數商興農”打造鄉村e鎮 電商交易9個月達3.5億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文化中國行】到博物館,聽文物講中秋故事
- 文化中國行丨中秋節,感受月滿敦煌大漠的極致之美
- “找月亮搭子”成中秋新風潮
- 臺胞護送“如意娘娘”中秋返浙江象山 月圓人團圓
- 馬來西亞青少年訪華團開營式在京舉行
- 品手工月餅觀非遺演出 青海民俗亮相京城
- 廣州大元帥府舊址上演旗袍秀 重現百年前歷史場景
- 奧運冠軍謝思埸攜眾藝人歌手 錄制非遺中秋晚會
- 鄱陽湖跌破10米低枯水位線 有記錄以來退水最快
- 巨型月餅、象棋月餅亮相重慶 民眾解鎖吃月餅“新姿勢”
- 河南衛視“2024中秋奇妙游”——《少管我》
- 2金1銅 安徽選手在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創歷史
- 圣保羅國際圖書雙年展勁吹“中國風”
- 共賞中秋唐韻 西安沉浸式文旅體驗“上新”
- 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將于明年開展
- “洋弟子”學做中國菜 感受中國“家鄉味道”
- 香港公園傳統花燈迎中秋佳節
- 上海一載孕婦私家車涉水被困 消防緊急救援
- 2024年“海洋杯”中國·平潭國際自行車公開賽舉行
- 【中國味道】明月寄鄉愁 合浦大月餅
- 兩岸媒體看遼寧:見工業之新 尋文化之蘊 聽歷史回響
- 中國山馬越野系列賽湖北利川站落幕 3350名跑者參賽
- 中攀聯賽揭幕戰落幕 胡雋喆男子兩項全能奪冠
- 湖南張家界:翼裝飛行邂逅“嫦娥” 共同演繹“奔月神話”
- 上海:虎鯨保育員風雨無阻忙喂食
- 年輕人“找月亮搭子”追月 “巨型月亮”點亮中秋夜色
- 奧運健兒暢談“乘風破浪” 浙江慶元激發統戰青年拼搏活力
- 探索藍色經濟:Aker ASA線上平臺助力投資海洋科技未來
- 公益同行,共創美好未來:大灣區共同家園溫暖許昌孤寡老人生活
- 唐絲Tangcell?對話“新形勢下的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