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洞察 > 正文

山東特色“農家游”敲開鄉村振興“致富門”

走進德州慶云縣尚堂鎮南侯村,“養生民俗文化村”的牌子映入眼簾。沿路西行,筆直的柏油路串聯起了村里的民宿、農家樂、種植園、垂釣園。農俗文化體驗、農耕與民宿的融合,讓這里成為眾多城市游客心向往之的旅游地。

南侯村是傳統的農業村,曾是山東省級貧困村。村“兩委”領辦合作社后,該村因地制宜走上了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如今,村集體收入從0轉變為超百萬元(人民幣,下同)。

錦鯉養殖基地負責人于洪雷正在給錦鯉喂食(左一)。慶云縣委宣傳部供圖

“游客很多,特別是暑假期間。”于洪雷是南侯村返鄉創業的代表之一,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錦鯉養殖專家。他告訴記者,隨著村里合作社興起,很多游客到此休閑游,“錦鯉的銷售非常可觀,讓我對養殖錦鯉的前景充滿期待”。

近年來,慶云縣大力發展鄉村游、體驗游、采摘游、民俗游等,推動文旅與農耕、體育、休閑、康養等領域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新動能。

臨沂平邑縣柏林鎮李家石屋村周圍群山環繞、自然植被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為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讓美景變“錢景”,該鎮多方籌資,先后投資6500萬元建設水路、電氣、通信等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同時建成親水平臺、漫步道等旅游景點,打造獨特的石頭建筑風格古村落。

圖為平邑縣大洼景區富泉山居民宿外景。平邑縣委宣傳部供圖

基礎設施建好后,李家石屋村開起了農家樂、民宿,給村民帶來效益的同時,村子也從空心村變成了“網紅村”。去年以來,包括李家石屋村在內,平邑縣柏林鎮58個自然村串珠成鏈,每年帶動周邊30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增收6萬多元,村集體增收120多萬元。

德州禹城市梁家鎮有“博士村”冷家店、星級旅游民宿狀元驛站,還有中秋紅蒸食大棗家庭農場、儒宏特色花卉基地等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各種特色美食。前來享受田園風光的游客絡繹不絕。

“我們通過與禹王集團深度合作,開創‘工業游+鄉村游’工農文旅融合新模式,年游客量達到30萬人次以上,入選第三批山東省旅游民宿集聚區培育單位。”梁家鎮黨委書記劉興華說。

近年來,禹城市突出“三化共進”“三園共建”創新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一鎮一特色、一村一產業,大力開發鄉村旅游資源,陸續推出多個特色鄉村休閑游項目,創建一二三產業綠色循環發展新模式,真正實現以旅助農、鄉村美麗、農民增收。

位于濟寧鄒城市大束鎮的大洪溝民俗度假村,通過挖掘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將北方民居和農耕文化相融合,打造集高端旅居、休閑康養、民俗體驗、學農課堂、文創鄉創孵化培育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項目。

全部建成運營后,該度假村將通過酒店銷售、入住商鋪運營、鄉村產業孵化、本地農產品代銷以及物業租賃五個方面,預計實現年營業收入4000萬元,年接待游客量預計可突破20萬人次。

鄒城市不斷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增效,組織嶧山鎮、香城鎮、城前鎮、郭里鎮等16個鎮街,策劃開展各類節會活動,推出多條鄉村研學旅游線路和沉浸式探索自然、民俗、采摘等活動,延長游客駐留時間。

滕州市柴胡店鎮安后村發展葡萄種植產業。滕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棗莊滕州市,各鎮依托其自身優勢打造“農家游”項目。例如濱湖鎮西迭湖村依托民宿區,讓游客體驗地道漁家鄉村風情。前來游玩打卡的游客、騎友、驢友等自主選擇多種民宿房間,民宿經濟蓬勃興起。此外,該村舉辦的端午節賽龍舟、金蟬文化節等特色活動也大大提升了西迭湖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滕州市柴胡店鎮安后村充分利用村內“四旁四荒”土地資源,種植巨峰、紅提、美人指等10余個品種的葡萄,種植全過程實行無公害控制,讓顧客在品嘗葡萄的同時,享受到健康的呵護,“安后葡萄”已成為滕州乃至棗莊市的一個特色品牌。

“這個板栗園占地二十多畝,年產量在一萬斤左右,每年游客進園采摘收入能有五、六萬元。”在臨沂臨沭縣青云鎮西朱崔村解學軍的板栗采摘園,不時傳來游客撿拾栗子的歡笑聲。解學軍告訴記者,農家采摘游儼然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發展的助推器。

臨沭縣青云鎮素有“板栗之鄉”美稱。依托延綿10多公里的沭河河灘,青云鎮打造萬畝金灘栗海,利用沿沭河附近的沙窩、朱崔、柳莊等20多個村莊河灘地多,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別適合板栗生長的有利條件,種植板栗2萬余畝。

近年來,青云鎮通過引進項目、資金、技術等,全鎮建成板栗標準化種植基地,通過采取分戶承包的方法,家家戶戶參與到板栗的種植、管理、采摘、銷售等產業鏈中,年可實現收入4000多萬元,有效帶動當地民眾增收致富。(完)

關鍵詞: 山東特色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