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洞察 > 正文

探訪炳靈寺石窟:絲綢之路上的第一座黃河石窟-中新網

炳靈寺石窟,是坐落于絲綢之路上的第一座黃河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賀延軍表示,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城西南的黃河北岸小積石山大寺溝中,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寺之一。

大大小小的窟龕,以及精美的壁畫等等,都無聲地向世人展示著炳靈寺石窟獨有的文化神韻。時光千載,白云悠悠。如今的炳靈寺石窟,依然不斷吸引著人們關注的目光。

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瑰寶

一路走來,遠遠便能望見,炳靈寺石窟所在的小積石山丹霞石林,與自此流過的黃河之水相映成趣,別有一番韻味。

中新網記者 上官云 攝

據介紹,炳靈寺是藏語“仙巴本朗”的音譯,意為“十萬彌勒洲”之意。南北朝時期,炳靈寺被稱為“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或龍興寺,宋代以后稱炳靈寺。

史料記載,早在西晉時期,炳靈寺石窟所在的大寺溝內已經有早期的宗教活動,十六國西秦時期進入大規模營建階段。

此外,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營造和重修。其中唐代時期是炳靈寺石窟開窟的鼎盛時期,開窟造像數量最多,占三分之二以上。

“歷經11個朝代的不斷開鑿,至19世紀末,炳靈寺石窟已發展成為漢藏兩種風格共存的石窟群。現存大小窟龕216個,各種造像815尊,壁畫面積近1000平方米。”賀延軍介紹。

炳靈寺石窟的壁畫和雕塑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被譽為“中國石窟的百科全書”。同時,炳靈寺石窟又極具特殊性。

它所在的小積石山為白堊紀時期形成的紅砂巖丹霞地貌。賀延軍說,紅砂巖質地較為細膩松軟,便于雕刻浮雕造像。炳靈寺石窟中主要是以石刻造像為主,還有一部分是石胎泥塑造像。

縱覽大大小小的窟龕,賀延軍表示,炳靈寺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是第169窟,內有西秦建弘元年的墨書題記,這也是目前國內石窟發現最早的紀年題記。

炳靈寺石窟精美的造像。中新網記者 上官云 攝

他表示,其重要性就在于,該墨書題記為炳靈寺石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可靠時間證據,也為中國早期石窟的分期斷代提供了一個標尺和證據。

為石窟保護研究插上“科技翅膀”

歷史悠久的炳靈寺石窟,自開放以來,文物安全一直備受關注。

1961年,炳靈寺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遺產點之一。

賀延軍表示,從1955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炳靈寺石窟保護工作的主要職責是“守護”,保證石窟的安全。后來隨著條件成熟,便從單一的守護開始向保護和研究并重的方向轉變。

2017年,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整建制劃歸敦煌研究院統一管理。他提到,目前的保護理念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即從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并重轉變。

“要保護好石窟,也要保護好它賦存的環境。”賀延軍說,他們正在編制擬訂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科學治理方案,對文物本體進行科學調查研究、預防自然災害對石窟造成損害。

“眼下,借助敦煌研究院這個保護平臺,有了高科技人才、技術的支撐,炳靈寺石窟的保護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逐步邁向科技化、科學化。”他說。(完)

關鍵詞: 探訪炳靈寺石窟 久久人力資源與普通版對比 想學ai怎么樣入門 402寢室的6朵金花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